在古美路街道的大调研中,停车难是居民反映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古美路街道共有70个小区,大多建于2000年前后,户数与车位数之比普遍低于1:0.8。在大调研过程中,居民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几乎都寄希望于在小区“美丽家园”建设时将绿化改建为停车位,这似乎已变成了“华山一条路”。但,解决停车难非要“毁绿”吗?
面对这一现状,这个叫做康健丽都的小区党组织是这样做的:
事件背景:康健丽都小区于2004年开始入住,总户数736户,地下停车位208个,地面停车位220个。小区夜间地面经常停放超过300辆车,却还是有晚回来的业主没车位可停。
解决方案:面对居民们的呼声,古龙二村党支部书记程晓雨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小区的车位是紧张,但大量外来车辆占用小区停车资源,才是康健丽都停车乱象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而导致社会车辆如此随意进入的原因,既有物业管理的失序,更由于未能掌握清小区具体车辆数据。
要想真正解决停车问题,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小区车辆“家底清、数据明”。在小区志愿者的协助下,康健丽都建立了自己的车辆数据库。以“产证、身份证、行驶证”三证合一为标准,定义业主的第一辆车和第二辆车;同时又细化其他条件,定义业主直系亲属车辆。
经排摸,发现小区共有:业主第一辆车330辆、第二辆车135辆,租户车辆35辆,直系亲属车25辆,常规探亲车75辆。据此,得出小区稳定的停车位缺口在100辆左右。
首先,借力“美丽家园”建设,在不影响人行、消防等前提下,对小区地面非固定车位进行了重新划线,将地面停车位增加到230个。车位虽然增加了一些,但依然无法全部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内部不足外部补,大家又想到了隔壁的麦德龙。
依托区域化党建资源,小区借力旁边的麦德龙卖场,以300元/月/车的价格,为小区争取到107个夜间停放车位,既弥补了小区停车位不足的先天问题,又实现了区域化党建从物质给予的1.0版到资源互补共享、破解小区难题的2.0版。
由古龙二村党支部牵头,以居民自治的方式,由业委会发起并制定了小区停车管理办法。新的停车管理办法遵循“业主优先、第一辆车优先”的原则,在确保业主第一辆车停车权益的同时,用价格杠杆适当提高了业主二车停车成本,并充分考虑到探亲车辆临时停放的需求。在充分征求民意的前提下,得到了广大业主的支持。
同时,本着“谁主张、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在停车方案施行最初亦是最困难的阶段,小区年轻白领自发组织了夜间巡逻队,共同参与到限制外来车辆进入小区的行动中。业委会也通过抽查小区车辆识别系统,对物业执行新停车管理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双管齐下,既维护了小区停车秩序,又监督了物业的管理工作。而夜间巡逻队和随机检查机制也逐步演变成了古龙二村居民自治工作中的一项成果,坚持至今。
图注:晚上8点半后,车位依然充足。
如今,业主再晚回来,都不再担心停不到车了。
在解决停车难问题时,除了抱怨先天不足、损失绿化来解决外,不妨先试试用“大数据”来梳理下小区的停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