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生命降生在世界上,第一眼看到的人是谁呢?他们看到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妈妈,而是接生的医生。
这种从出生时就缔结的缘分,如同命运的丝线,神奇地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再次交汇。
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公利医院建院75周年之际,7位出生于1990年的年轻人与家人一道,回到了公利医院——当年他们诞生的地方。
“您就是为我孩子接生的医生吧!”陈莉萍望着走入房间的蒋莉芬试探地问道。经确认,蒋医生的确在28年前为陈莉萍施行了剖腹产。陈莉萍的丈夫也在一旁说,一看到蒋医生高高的个子、亲切的笑容,就知道是她。
有这种熟悉感的,不止陈莉萍一家。当金哲和母亲唐蓉看到丁惠群医生的那个瞬间,母女俩的泪水都一下子流下了脸颊,她们一次又一次拥抱着丁医生。“我是高危产妇,在医院呆了整整一个月,幸亏遇到丁医生。”唐蓉说。
凌瑞婷的出生颇具戏剧性。28年前的那个小年夜,还在单位上班的凌瑞婷妈妈突然腹痛,感觉孩子就要出生。在被救护车紧急送到产科后,因没来得及吃饭,凌瑞婷妈妈十分虚弱。产科的医护人员自发凑钱给她买来了饭菜。“那天只有我一个产妇。在孤单无助的时候,幸好有你们陪在我身边。”凌瑞婷妈妈说。
回到诞生地,几位年轻人分享着成长的轨迹。
金哲拿出了她当时的出生证,上面有自己的小脚印和母亲的拇指印:“我是1990年9月9日出生的,有四个9,爷爷说我是‘千足金’。”如今,这个曾经的“千足金”宝宝也升级成了幸福的妈妈。
丁洁妮展示了大大小小的相框,里面的照片记录了她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这是我刚满月的时候,这张照片是我20岁生日那天拍的……”
“刚出生时我没有记忆,但这一眼已经注定我们冥冥之间的缘分。”职场精英于沂恒如是说。他的母亲沈琍说:“几十年前,生孩子被称为‘一只脚迈入鬼门关’。多亏了技术精湛的医生,让我们少受了罪,孩子也得以健康成长。”
与当年的接生医生相认之后,这些家庭还参观了医院的角角落落,像久未回家的亲人,感受着医院的变迁。
一排两层小楼“隐藏”在公利医院的一角,并不显眼,但是妈妈们还是不约而同地认了出来,这就是她们当年生宝宝的地方。“以前我们就是在这排小楼的二层为妈妈们接生。当时产科的条件真的是非常艰苦。”蒋莉芬说,“如今大变样了,新妇产科门诊、病房和产房的硬件设施都是一流的。”
28年过去了,当年为妈妈们接生的蒋莉芬、丁惠群等几位医生已大多退休。
丁惠群感慨万千:“作为一名产科医生,一年接生的孩子成百上千,大部分都记不得了。但是对父母来说,你这个医生却是唯一。”蒋莉芬也谈了医生需要担负的责任与传承:“今天回到公利医院,我也找回了初心。28年前,我36岁,可谓正当年。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我们还是积极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分享给年轻一代。如今看到妇产科人才济济,非常欣慰。医院的未来在年轻一代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