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江苏路街道发布沪上首部社区记忆文字集
2018-3-16 11:08:12发布68次查看
沪上首部口述社区记忆文字集《社区记忆——百位长者口述历史》春节前夕正式发布。在这部近30万字的书里,106位老人讲述了他们记忆中的家族史、个人史以及街巷趣闻轶事,收集到的珍贵历史照片有500余张。这部记录了江苏社区近百年发展变迁的口述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弄堂深深儿时记忆”主要为里弄工作者们的回忆;第二部分“悠悠岁月一腔热血”是老居民们的真实故事;第三部分“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囊括了傅雷、钱学森、俞颂华等大部分对社区有所贡献的名人名家。
江苏社区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老城区,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也是全市“花园洋房”较多的街道之一,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辖区内现有58处建筑列入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占地面积为街道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愚园路则是上海12片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
江苏路街道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了历史文化传承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先后编印3版江苏社区老洋房地图,陆续出版了《那时那屋那人》、《名人弄里》、《弄堂深深深几许》、《愚园路上的红色印记》等一批书籍、画册,通过设立标志牌、印发手册等措施,不断完善优秀历史建筑解说系统。此外,街道还邀请了居住在社区的老居民、老教师等,成立江苏路街道“老弄堂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档案查询、历史比对、现场采访等多种形式,对江苏社区的历史文脉进行系统的搜集、挖掘,对一幢幢老建筑、老房子背后的故事进行整理。
在此基础上,2017年,为了更好地收集、保护、挖掘历史文脉,进一步挖掘江苏社区的人文底蕴,江苏路街道启动了“社区记忆——百位长者口述历史”影像志采集工作,专业工作者和“土生土长”的摄影师们扛着摄像机走家串户,采访了一百多位生活在江苏社区的老居民,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下一段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收集到了一摞摞难得一见的老照片、老物件等实物,抢救性地挖掘出了一批蕴藏在社区的历史文脉资源。
“你是哪一年出生在这里哒?”“小时候的愚园路是什么样子的,社区是什么样子的?”在影像志拍摄过程中,这成为参与口述历史的老居民中最亲切的问候。这些老人中,有土生土长的江苏社区原住民,有曾经居住在江苏路街道辖区范围内的名人后代、行业先进,也有至今仍生活在社区的著名人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与江苏路社区有着深厚的缘分和割舍不断的感情,江苏社区就是他们共同的家园。小时候的邻居可能就是“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钱学森,经常拉拉家常的那位和蔼的长者可能就是哪位红色资本家的后人,楼下那位印象中总是认真严肃的百岁老人解放初期开始了扫盲班,是自己爷爷奶奶辈的启蒙老师……对曾经在江苏社区生活或工作的人来说,大多数人过着平常的日子,感知着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一生中很多的记忆被锁住,压抑在心底,如果你不去唤醒它,这些记忆也将随风飘逝,而分享是最好的结果。
很多老人怀着一份难得的从容,以及从容背后的热情,讲述着老房子里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们有的还翻出家中珍藏的老照片,一起回忆分享尘封的往事。曾经居住在江苏社区月村的“中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记者“俞颂华的长孙俞梅荪听说江苏路街道在愚园路上开放了一处名人墙,陈列了他祖父俞颂华的事迹,就特地从外区赶过来,在名人墙驻足很久,思绪万千,“我看到后很感动,这是我祖辈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我小时候生长的地方,这是我的精神的家园也是我肉体的家园。”当他知道江苏路街道还在开展百位长者口述历史这一工作后,就决定将他祖父的故事以及他的成长故事讲述出来,他还将俞颂华生前采访列宁时使用过的一台德制老照相机展示出来。
江苏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田骏告诉记者,很多人现在不知道江苏路街道之前是什么样子。19世纪初的江苏路街道辖区内,河浜纵横,居民以耕田务农为主。随着租界当局越界辟路,才新建了很多洋房别墅。但老洋房别墅以外,还有很多臭水浜、农田和棚户区。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江苏社区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老居民由衷地赞叹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但了解江苏社区这段历史,并亲眼见证这段历史的老居民越来越少了,如果我们再不去进行抢救性挖掘的话,这些社区记忆将随着这批老居民的离世而灰飞烟灭,这是非常痛心的。”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