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
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了!
一个占地面积达170亩的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
预计今年7月
将在嘉定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和智能手机等通信产业不同,在汽车工业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确保驾驶安全性始终是整个汽车工业的核心,而且在技术上和产业上有完善的制度保证。”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余卓平介绍。
和传统汽车测试场不同
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内的测试基地
在交通环境、交通参与
以及信息通信要素方面
进行了全新的设计
配备5g通信系统
是专为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
而度身定制的测试基地
将重新设计
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中
完善的测试评价体系
是支撑开发的必备条件
受控封闭测试场地
是测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设施
余卓平介绍,从学界和产业界目前的研究方向看,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将以电动汽车为最佳载体。而目前学界正在积极 就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开展技术攻关,就是希望能将驱动电机直接安装在驱动轮上或者驱动轮附近。
而一旦实现技术突破,那么,未来电动汽车的内部结构就可以颠覆目前燃油汽车的基本构造。这实际上也意味着,包括前碰、侧碰等防碰撞设计在内的整个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测试系统都需要被重新建构。
也正因此
正在筹备建设中的
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
被业界认为是一个
启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
该基地由同济大学和上汽集团共同建立
据参与该基地规划的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讲师陈君毅介绍,在基础设施上,基地由“三区一环”组成。其中,“一环”是指 1.3公里的环路设计;“三区”按照地理方位,东区主要用于低自动化驾驶的测试; 西区模拟的是城市中的各种结构化道路,包括停车场、直道、环形道路、坡道等;南区模拟的是乡村道路以及一些越野环境。
车辆对环境的感知及应对能力
将是测试重点
今年3月1日
《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发布
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
同日在沪发放
目前,上海已在嘉定区
划定安全性高、风险等级低的5.6公里道路
开放测试道路
下一步,上海还将
分级逐步开放更多道路环境
用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智能网联汽车正式上路还早。”余卓平直言,到目前为止,智能网联汽车还没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测评体系,所以对专用试车场的建设规范和功能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一大测试重点,将是 考核车辆对交通环境的感知及应对能力,是面向“车—路”“车—人”“人—车—路”等耦合系统的测试。
考虑到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对测试场地的需求
欧美国家已建成数家专门测试场地
比如美国密歇根州的mcity试验场
瑞典astazero试验场
英国mira city circuit试验场
按照业界分析
智能网联汽车必将带动形成
一个巨大的汽车测试市场
陈君毅说,和这些先期建成的测试场地相比,位于同济大学校园内的测试基地将有更明显的“中国特色”。
比如,考虑到中国人的驾驶习惯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基于中国道路条件的分析以及历年驾驶安全事故等信息都将通过数据生成具体的模拟场景,纳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的范围。
再如,在城市场景模拟中,包括建筑、玻璃、外墙等,所有涉及的材料都取材于日常使用的材料。此外,雨雾等各种不同等级的天气模拟也将在这里进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