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上海大家闺秀爱上逃亡的聋哑犹太人,故事到今天还没结束!

2018-3-12 10:11:24发布67次查看
  上帝关上一扇门,会打开一扇窗。很多年前,一个失聪的犹太人逃亡到了上海,遇到了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聋哑姑娘,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1910年,一个叫大卫·布鲁赫的犹太人孩子,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镇。
命运对他很残忍:自幼失去父母,三岁时又因生病失去了听力;1938年希特勒开始残害犹太人,他被关进了达豪集中营······
命运对他也有些眷顾:童年时,他在慕尼黑皇家聋哑学校学习手语,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后来,他考入了慕尼黑实用美术学院学习设计和版画艺术,有了一技之长;侥幸被纳粹集中营释放后,他只身逃亡到了上海,开启了一段传奇瑰丽的旅程。
在上海,布鲁赫很快便结识了两位中国聋哑朋友。其中一位姓陈的朋友,会吹笛子、弹琵琶,表演戏曲,这让布鲁赫对中国艺术惊叹不已。
陈邀请布鲁赫参加上海聋哑人聚会,在聚会上,他认识了一个青春靓丽的聋哑女子——郑迪秀。其实,郑迪秀出身浙江海宁名门望族,幼时因爆炸事故双耳失聪,才成了聋哑人。她随家人移居上海后,到聋哑学校读过书、学过油画,也是知书达理。
布鲁赫对美丽的郑迪秀一见钟情。两人熟识之后,发展成恋人关系。可一个是来自异邦的难民,一个是名门闺秀,门不当户不对,这样的恋情难免要遭受家庭的反对。好在他们勇敢而坚定地顶住了重重压力,并修成正果——相恋5年后,1946年,两人在上海结婚,几年后移居美国。据说,两人的亲事,是郑迪秀的父亲去世后,郑迪秀的的母亲才勉强同意的。
布鲁赫在上海生活了9年,期间,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版画艺术。他用三百多幅木刻版画作品,记录了上海当时的民俗风情和与劳苦大众的艰辛生活。其中,三轮车夫是他情有独钟的题材,他的许多作品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三轮车夫形象。
布鲁赫还以“白绿黑”的名字在南京路上举办过画展,并且出版了木刻版画集《黄包车》。“白绿黑”是布鲁赫的邻居对他的称呼,即是 bloch 的上海话谐音,在他和郑迪秀的结婚证书上,用的也是这个名字。
当然,布鲁赫的版画也有反映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对犹太人的迫害的。其中一幅版画中,犹太人穿着竖条纹的囚服,没有名字,有的只是胸口上的数字编号;远处的高压铁丝下,是堆积如山的尸体和全副武装的巡逻警卫。
在另一幅与集中营有关的版画中,高压铁丝网的背后,是无数的巨大骷髅头;哨塔探照灯,仿佛时刻准备着追击逃跑的犹太人······即便没有看到人们的表情,我们也能想象得到他们的恐惧。
2002年,大卫.布鲁赫在美国去世。据布鲁赫的家人介绍,他晚年依旧思念中国,怀念上海。郑迪秀去世后,他曾带着两个儿子前往亡妻祖籍海宁峡石追思故人。他的孩子在地下室整理其遗作时,发现了以上海民俗风情为创作主题的数百幅版画作品,萌生了想要让这些作品回归上海的想法。
2015年,布鲁赫的儿子迪恩·布鲁赫医生一家来中国上海及海宁寻亲,并参与了纪录电影《谁是大卫·布鲁赫》的拍摄,引起媒体关注,他们全家的照片还登上了媒体头版。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迪恩·布鲁赫一家接触到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让他们吃惊的是,父亲在上海居住的地方就在纪念馆边的弄堂里。
2017年12月29日,正值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开馆十周年,布鲁赫医生携家人从美国纽约来到上海,亲自将父亲遗留的一批珍贵作品赠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做永久收藏并展出。
捐赠的这些仅是300多幅作品中的一部分,接下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还将与布鲁赫一家共同逐步完善藏品,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