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的ibdp部门数学组朱灵芝老师、生物组付玉洁老师和化学组卢迪亚老师赴美国明泉中学(crystal springs uplands school)参加了为期三周的学术交流活动。在三周时间内,三位老师集中观摩了明泉中学相关学科老师的教学,并给当地学生教授部分课程。同时也参观了其他不同形式与体制的学校,比如明泉中学的初中部、当地的女校(castilleja)、公立学校(hillsdalehigh school)、以及专为高智商学生开办的学校(nueva),参观旧金山的市政大厅和伯克利的校园,在比较全面地了解美国的教育之后,逐步感受到两个国家教育理念的相似与差异,也在过程中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
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习的方法
无论是在美国初中或高中,无论是在公立和私立,我们都感受到课堂氛围轻松,课堂活动充分,每节课都会分为不同环节,教师会变换教学手段。教师不是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介,而是作为衔接教学各个环节的中间者。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自我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在明泉,我们发现每个学生每个学科都有一个三孔文件夹。老师发的所有的资料也会用打孔器打好孔,学生的笔记本可以随时撕下纸张,放进文件夹中的任何位置。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将每个学科的资料汇总,方便学生反观学过的内容。这也是从学校的角度,教会学生进行整理总结的方法。此外教室中也会有很多白板,明泉的数学课堂三面都是白板,教师可以多处演示过程。教师在课堂的移动,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动态,学生不只是抬头往前看,学生可以在教室移动,或向前、向左、向右转向,即使是一个多小时的课堂,也不是非常的疲惫。学生也可以分组在教室的三个方位进行讨论,并且利用白板展示计算过程。
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阅读都是促进个人认识世界、促进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元素。在明泉,我们听到学生对于作品的解读,老师给出引导题,学生从作品中找到相应的段落进行回应。这在我们ib的学习中,也十分常见。除了英文创意写作课程,在初中的生物课堂与高中的化学课堂,我们也发现老师会布置阅读的作业。学生每天需要提前阅读书本章节内容,基于阅读完成读书笔记,教师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并且纳入平时成绩。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学会阅读并且爱上阅读。
育人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感知社会的能力
或许因为加州特别的包容与开放,我们在明泉中学看到各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与生长环境的移民。学校的各个细节都充满人文关怀,学校有无性别厕所,有专门为腿脚不方便学生上楼设置的轮椅,学生在感受中潜移默化接受社会的多样并变得包容与理解。明泉中学特别设有人文关怀及权利这个部门,在老师教学时对于种族、人权问题感到困惑,或者不确定如何呈现之时,可以和这个部门共同探讨。同时学校特别关注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认同,在九年级设有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主题的集体讨论。之后的十年级、十一年级、十二年级也有不同的主题,从关注自我到关注社区、关注社会。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要通过集体与个人活动探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与英语课还有升学又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大学申请做准备。
学校有导师制度,每个导师大概对十名学生进行校园生活指导。每周进行1-3次集体与个人活动,分享学习与活动情况及社区发生的大小事务的看法,初中部学生会在每次全校大会时轮流选取题目进行演讲与分享,高中部以年级为单位在全校大会进行思想与活动的展示。大家对社区中的流浪汉问题,收容所运行方式及规则进行了解与讨论,也每周定期进行相关服务活动。明泉中学学生假期都是非常忙碌的,每个假期学生都会参加学校或者个人项目,有的出国交流学习,有的参加区域公益服务项目。每个假期都会坚持,从队员或参与者成长为队长及策划者,保证其持续性与深入性。
教育的途径是借助家校生三位的最大合力
美国的家长一点也不轻松,他们的孩子有各种各有体育运动的习惯,一个孩子可能学习两项以上的球类运动。父母接送孩子往返各项专业训练的运动场地,在孩子们参加比赛的时候,家长们也会出席在观众席上,为他们呐喊助威。美国的私立学校需要家长非常频繁与深入参与学校及家长间的各项活动。学校可能定期举办早餐会,让家庭成员来学校共进早餐,提供一个家长沟通的场合。在升学准备工作展开之时,家长孩子与学校会进行正式及深入的沟通,通常会有一到两次比较长时间的交流,家长会与学生共同商讨及分析未来方向及路径规划。
阅读的重要性,在美国是非常有社会共鸣的。我们在美国住家交流期间,也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比如父母会要求孩子在看电影之前,必须完成作品的阅读。积极监督孩子完成每天学校布置的阅读任务,并且利用晚饭的时间一家人共同讨论学校阅读的作品内容。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家长也会利用晚饭这个难得的时间,同孩子讨论最近的看的书,各抒己见。
在过去的三周的交流中,每一天都有很多收获,观察到很多很有趣的细节,认识很多经历不同的人,每一天都在发现新的世界。三周的交流,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看到世界之大,有趣的灵魂是那么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欣慰地看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和相距千里的美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坚定了我们的教育梦想。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教育工作者集体的智慧一定可以促进我们的学生更好地成长。
(摄影:朱灵芝\付玉洁\卢迪亚;责编:周雅倩;责任审核: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