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上海是一座长在高架路网间的城市,一点也不为过。数十载的现代化进程缔造了上海如动脉血管般的立体交通体系,仅中心城范围内,高架桥总长就达到约300公里。
桥上是敞亮的通途,桥下,却留有大量阴暗空间。它们是高架工程的必然产物,每增加一段高架路,用以承托的柱墩周边就会形成一处“死角”,过去,这些高架桥下空地常常被用于停放车辆、栽种绿化。更多时候,它们被“荒”着,冰冷潮湿,甚至零散着一些废弃物和垃圾,规划学界称之为城市“剩余空间”,或者“灰空间”。
日前,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就将目光投向高架桥下这些“剩余空间”,公开对外征集上海3处桥下空间试点改造设计方案。它们将来会变成什么样?能发挥怎样的价值?有没有先进的改造经验可供借鉴和吸收?一起来听听规划师怎么说。
高架下“死角”空间仍具可塑性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够被合理的规划、利用,因此在楼与楼之间,在社区与社区之间,在不同的形式种类作用的建筑群中间,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空间上的浪费。规划学界对于城市“剩余空间”的特点有这样几方面的总结:它们没有被充分利用,也没有明确功能定义,却是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可塑性的空间。
就当前来看,城市中大量“剩余空间”大致可以被区分为5类:建筑物之间的狭窄不规则空间、被污染土地上剩余空间、地形限制下剩余空间、原有用途改变被废弃的空间以及高架桥下剩余空间。
其中,高架路桥下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是城市剩余空间形态的一种,它依附于高架路桥而出现,并随着高架路桥的不断兴建而在城市中大量出现。特别在我国现阶段,高架路桥的修建正处于高潮阶段,高架路桥下空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涌现。
如果这类空间能加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提高了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更会为人们带来多变的功能形式和丰富的空间体验,使人们获得更好的人居环境,为城市街区带来新的生机。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两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推出的改造项目主要聚焦于社区公共空间,逐步拓展至城市道路、街角空间。如今,通过大量的实践,已经激发出上海多数社区的规划改造意识,杨浦、浦东的一些街道还委任了专业的社区规划师,主动进行社区内空间更新。
相比之下,高架桥下的公共区域等一大批剩余城市空间,尽管具有改造潜力,但在过往的规划实践中常常被忽视,久而久之成了城市“见不得光”的死角。而激活和再生它们,对于已进入城市更新、存量发展阶段的上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次更新试点中,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选择与长宁区合作,在当地选取了3个不同类型的试点项目,包括高架道路桥下空间、轨道交通高架桥下空间和跨河桥梁下桥孔空间,“我们希望通过专业规划师的创意和实践,找到合理的改造方式,将这些灰色空间转化为融入日常、富有活力的场所。”
经过资料查阅与研究,高架道路在城市中穿行,其使用因素主要表现为与地面空间组合模式。按照平面位置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以上三种模式。
封闭、荒废空间亟待打开
高架桥下空间之所以长期被“忽视”,并非没有道理。专家认为,由于承重柱在水平方向上,将高架路桥下空间分割成若干个小空间,空间零散缺乏整合;同时,高架桥下部分空间光线很暗,空气不流通,环境潮湿,上部机动车辆带来一定的噪声及空气污染等都限制了下部空间的利用。
以本次试点的项目一为例,位于延安路高架、新虹桥中心花园段的高架道路桥下空间,虽空间宽阔,但过去仅作为通过性空间,鲜少有人停留活动。广场两侧设有泵房、茶水间、道班房等辅助设施,但使用率较低。广场西翼为集中绿化,市民无法进入;东翼则为停车场。
项目试点一
项目二在轨道交通3、4号线凯旋路段,属于轨道交通高架桥下空间,紧邻中山公园商办核心地区,沿线分布有商圈、写字楼、居民区、公园等不同类型的空间和使用人群,是一处连续变化的带状空间。
项目试点二
项目三是苏州河沿岸引桥桥洞空间,2.8公里改造范围沿线的四座跨河桥梁,周边以居民区和办公园区为主。目前,4座桥引桥的桥下空间多用于停车、储物、景观等辅助功能,部分段封闭,并未得到有效使用。
项目试点三
然而尽管受诸多现实条件约束,国内外却已经有了成功的改造案例。日本“中目黑高架”与此次改造试点的2号项目有相似点。它处于东京的繁华地段,周边主要为商业用地。中目黑高架可以换乘东急东横线与东京地铁。从车站客流量来看,东横线与日比谷线两线的客流量分别达到了 19 万人次、22 万人次,属于东京都内乘客人数较多车站。
趁着抗震改建,有稳定客流、已形成个性化文艺范儿街区文化的中目黑站,成为了东急电铁与东京地铁尝试“高架下”业态的首选。2016 年 11 月,“中目黑高架下”开业,700多米长的高架空间下进驻了28 家店铺,包括书店、餐厅等等。
巴西圣保罗市的minhoc o高架桥则通过提供更多的自然光照,并在高架桥上悬挂植物,过滤过路车辆产生的20%二氧化碳等改造手段,不仅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利用率,而且为周边大量的人流提供了休闲空间。
规划师指出,未来的上海高架桥下空间可以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和经验,通过绿化、规划设计,将原本封闭、荒废的空间打开,成为开放式的公共活动空间,同时引入一些生活化的便民设施,留住流动的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