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2500万的日本“国宝”遭中国大妈打脸:80元一个!

2018-3-11 5:20:16发布57次查看
  “这是真正的国宝!世界上第四件曜变天目碗!价值2500万 !”
当头发花白的日本文物专家嘴唇微颤着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电视内外的所有人都沸腾了。
一时间,“日本发现新国宝”“节目有史以来最重大发现”等标题迅速占据了日本各大新闻头条。
然而一年后,他们却被一位中国大妈啪啪打脸。“嘿,这不是我做的茶碗嘛? 80一个!”
记者瞪大了眼睛,一脸不相信的反复确认着。“阿姨你看清楚了再说,这可是我们的国宝。”
“错不了!花纹是我用画彩画上去的!底上的“供御”也是我亲手刻上去的!”
文物界大佬们赶紧召集专家,
用最新的分子技术重新鉴定。
果不其然:这碗的确是假的,是现代的作品。
“羞耻!”网上对五位“砖家”骂声一片。
但也有人受不了这过山车般的刺激,将矛头对准中国。“你们中国就喜欢山寨、造假!连我们日本国宝都仿制!”
好大的一顶帽子,这里就不得不提曜变天目的历史了。了解这段历史,才会发现部分日本网友的言论绝对是颠倒黑白。
因为,这被称为“日本国宝”的曜变天目碗原本就是中国的!
曜变天目碗是源于中国宋朝的一种黑釉茶碗,烧制于今天福建建阳一带的建窑(生产的瓷器统称为“建盏”)。曜变天目的产生概率只有千万分之一,非人力可控,带有极大地偶然性。
黑色的茶盏上点缀着大大小小的斑点,细细转动,仿若宇宙星空在碗内徐徐展开,被人们称为“碗中宇宙”。彼时,正在我国浙江天目山佛寺留学的日本僧侣们把曜变茶碗带回了日本,称为“天目盏”。
这星空般的美丽一下子征服了日本贵族的心,而对茶道的狂热则让作为茶具的天目盏在日本大放异彩,成了贵族争相疯抢的奢侈品。
然而随着宋代斗茶习俗的消退,专为斗茶而生的建盏也逐渐没落,烧制技艺相继失传。此后700多年,再无人打造出真正的曜变天目。
如今,世界上仅存三只完整的曜变茶盏都在日本,每十年才向公众展示一次。其中以藏于东京静嘉堂美术馆的曜变天目盏最为华丽,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碗”。
其余两个则被分别保存在大阪藤田美术馆和京都大德寺龙光院。
而在中国,仅在2009年于杭州
出土了一个残缺的“曜变天目碗”。
曜变的美,让人看到自然造物的神奇;曜变的难,激励了许多陶艺师以毕生精力破解谜题。中国、日本,多位陶瓷匠人都曾想重现经典。
而在中国,那位“欺骗”了日本专家的“大妈”李欣红,就是致力于重现曜变天目的匠人之一。“不难不难,挺好烧的。”那句谦词轻描淡写,几十年的辛苦在她欢快的福建嗓音里,似乎波澜不惊。
长于古窑遗址边,打小玩的是散落乡间的碎瓷片,听的是关于建盏的传奇。一切似乎顺理成章,著名窑乡的女孩,长大后,成为一个陶瓷工艺师。
然而她一上来,就给自己设置了困难模式——在朋友那儿亲眼看到的建盏瓷片,几百年前的流光溢彩,在破碎的小瓷片上闪烁,像一颗沙尘中偷偷保存住了星空的斑斓。在那一瞬间,她作了一个决定——“ 让建盏重返人间”。
她却省吃俭用,把钱都用来收购农民手里的建盏瓷片,只要听到谁手里有建盏瓷片,总要想办法买到手,要不然,就看一眼,都是好的。
周边窑厂的老师傅都记得那个女工,他们隔三差五在李欣红的问题中,不断掏出积累一生的经验。
1988年通货膨胀,别人拿着钱排着队买黄金,李欣红花了800多元,从台湾人手里买到一本《宋元陶瓷大全》。
右手一本《新华字典》,
小学肄业的李欣红用上了最笨的方法。
恢复建盏,最难的是配置釉水,方法早已失传。只听得老师傅们说制作建盏所用的釉水全部由天然矿物质配置而成。
那段时间,人们常常在林间、地头看到她背着许多塑料袋,那里装着含各种矿物质的原材料,时常被人当成捡破烂的。
回家后,则是漫长的釉水配置和掌控烧制温度的实验,所有的泥料都只能用手来搅拌,她的手上布满了开裂充血的口子。
每天要花费50多块的电费实验。
没钱?那就借。
记录窑温的笔记本有厚厚一大摞,
不断计算,不断纪录,
一点点温差,这一炉与上一炉的区别。
而李欣红现在都还记得1993年的那个夜晚,“那天又下雨,又响雷。”
她记得那个半夜三更,记得雷声轰隆,记得雨在窗外湿漉漉地织起帘幕,记得炉火通红,她打开炉门的时候,看到一只美丽的,算是成功的“兔毫”建盏。
就像百年前,属于大自然意外的一时兴起,釉色在瓷面上流淌出鬼斧神工的花纹。
油滴盏、珍珠斑盏、鹧鸪盏……
一个个建盏精品,接踵而至。
在那个人人尚不得温饱、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多数人对建盏一无所知。李欣红干脆带着儿子,挑着100多斤的担子辗转全国做宣传。
“有一次天很冷,火车停了7,8个小时。所有人身上的东西都吃光了。有个女的送饭到工地,挑了一挑那些人吃的剩饭来卖,20一碗,大家抢着买……”说完这话,她就像讲了个别人的笑话一样,乐得不可开支。
如今,她再也不用东奔西跑,往往是一炉未出,客户已等在家中。
但在她心里,始终藏着一份“不甘心”。
“一定要烧出来可以媲美静嘉堂的曜变天目盏,
没有烧出来就不死心。”
39岁,她自费去上海学日语,准备到日本查看寻访。就连一对儿女,也被送去学习日语。
儿子卢毅曾经在东京的市集上,无意中看到母亲的作品。骄傲的语气里有掩饰不住的心疼。
而那只闹出乌龙,从2500万跌落成80元的“曜变天目盏”,在卢毅的眼里,“那是母亲学艺时的作品,我有幸见过日本静嘉堂那只曜变天目,那种美是照片上体现不出来的,在它面前完全会被震撼。被日本鉴定为'国宝'的那只盏跟真正的国宝比完全不值一提,我母亲研习建盏近30年,后期确实也烧出了几只最像“曜变天目”的油滴盏, 但那也仅仅是侥幸,仅仅是‘像’。”
把一切辅助条件做到完美,也并不能保证你能被上天眷顾,“只能靠试,一遍遍地尝试,别人试几十次几百次,我母亲要试上千次,上万次,甚至几十万次......”
在家人眼中,李欣红不过就是一个朴实勤劳,地地道道的本分人。也正因如此,她才会在复原“曜变天目”上有着一种偏执的执拗。
“如果能做成,我们自己国家也有了,不会跑到别人国家去了。 ”
距离真正的国宝还差着呢,
但也许,不停地试下去,
会有那么一天,像1993年的那个风雨之夜一样,
宇宙在她的作品中,
突然加上了灵感的花环。
如有版权问题 请联系 申江服务导报社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