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地名的故事
2018-3-9 10:53:46发布64次查看
张堰、亭林、留溪路……这些如诗如画的金山地名,有着不为人知的来头。从本期起,我们来讲讲金山地名的故事。
金山
金山有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其实800多年前这三座岛,还是一座在陆地上的山,名字叫钊山。到了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后,钊山因为一次海陆变迁沉到了海里,最后露出三个高峰,分别成为今天的三个岛。
在钊山旁边有座古城,南朝的顾野王《舆地志》说:“前京城,以地近京浦,故以为名。”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在前京城的废墟上重建城池,叫金山城,这是第一次出现金山这个名字。1990年《金山县志》“大事记”说:“吴越天宝八年(915年),钱镠置撩浅军,常年疏浚通海河流”。用今天的话大概意思是,钱镠在金山设立了河长,带领手下治河筑堤。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本地区建了一个县,就用了金山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现在的金山区。
此外,据志书记载:“吴越宝正二年(927年),钱镠浚柘湖及新泾塘,由小官浦入海”。这便是可称为上海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柘湖捍海十八堰。柘湖水大,是老百姓的灌水区,为防止水灾,后来在柘湖北面十八条支流上建了堰,其中有一个在现在的张堰,这也是张堰得名的由来。
朱泾
说到朱泾,金山人都知道,这是金山的一个百年老县城,但是她的得名却和一个武将有关。
东汉末期,天下大乱,有个叫朱治的人跟着孙坚、孙策打仗,功劳很大。清代嘉庆年间《朱泾志》记载:“相传东汉时朱治俸邑,以河道朱泾得名”。意为朱治曾管理过朱泾,然后南北朝时,有了“朱泾里”的称呼。
后来,金山县的县城搬到了朱泾。民国24年(1935年),新县长向大廷到金山县履职报到,但是他不知道金山县署在什么地方,打听到的人把他指引到了金山卫,得知不对后再从金山卫转到朱泾上任。他后来就下令把朱泾镇正式改称金山镇。2年后,新县长程厚之接任,又把金山镇改称为朱泾镇。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