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武)今年元宵节期间,静安许多学校以节为媒,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民俗游戏活动,汲取传统文化精粹,树魂立根,培育中华优秀文化小传人。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t台展示民俗艺术魅力
3月1日下午1点准,一场规模宏大的中华民俗文化艺术t台秀活动,在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操场热闹开幕,近千名少儿穿着度身定制的唐装、旗袍,拿着融民族文化元素与学校吉祥物元素为一体的兔子灯,依次上台展示风采,整个校园顿时变成一个民俗文化大观园。
“作为一所由著名爱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办的名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胸怀民族自信的现代小公民是我们永不变更的使命。”校长张敏向记者表达了学校师生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心。据她介绍,学校在小公民素养教育活动中,时常通过开展“中国印象——小公民迎新嘉年华”“最炫民族风”等德育活动,来培育学生们的民族情愫。学校最新推出的吉祥物“中中”“心心”,也以元宵兔子灯为形象,意在将传统民族文化元素扎根在学生们的心田。
在此次民俗文化艺术展示活动上,少儿们制作的形态各异的兔子灯,融合古今元素、内涵丰富。小吴同学设计制作的一对“萌兔龙凤胎”彩灯,大大的耳朵、欢笑的嘴巴里藏着“中中”“心心”字型,小尾巴扎着红色中国结,手上则分别举着一副藏头对联:“中华小公民,心向中国梦”。小林同学制作的兔子灯,中间画着一枚秦朝的圆形方孔大铜钱,耳朵上画着“心”,喻示着一中心师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生活美满幸福,亲如一家。
蕃瓜弄小学——
探寻中华传统年味之美
3月2日早上9点,蕃瓜弄小学19个专用教室全部变身为民俗艺术百花园,全校近500名学生来回穿梭于各个教室,在画京剧脸谱、捏泥人、包汤圆、绣福袋等民俗节活动中,探寻中华传统年味之美。
校长杨珏告诉记者,近几年,学校一直将“寻美之旅”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实践特色课程重点打造,活动内容包括组织学生寻找各类中华传统艺术、民俗风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中华文化之美,而寻找年味之美已是“寻美之旅”的第十一站。为办好寻找年味之美活动,学校要求全体学生利用在上海、在老家、在旅游胜地过农历新年的机会,寻找各民族的过年习俗,并用图片、文字和手工制作等方式记载下来,开学后在学校民俗节活动中展示出来。
记者在寻找年味之美活动现场看到,学生们对参加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兴致很高,有的甚至很娴熟,说起来头头是道。像小蒋同学不仅能包汤圆,还会包饺子、春卷,并能分别说出这3种点心在江南、东北、西北等地节日的盛行程度。一些高年级学生,还领着一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一起用乐高搭建中国古今建筑造型、绘制民俗风情版画和剪窗花。另有一些喜爱音乐的学子,则跳起云南民族舞蹈,吟唱藏族歌曲,整个校园处处呈现浓浓的年味。
三泉路小学——
亲子共享民俗文化乐趣
3月2日上午10点,数百名家长来到三泉路小学,参加“欢乐元宵节,情满三泉小”亲子民俗文化主题活动,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猜灯谜、做灯笼、包汤圆。
“请家长进校园参加元宵活动,是为了让他们支持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并通过言传身教共同担负起培养孩子传承民俗文化艺术的责任。”校长周莉向记者介绍了开门让家长进校参加节日活动的缘由。据了解,该校学生家长多数是工作繁忙的工薪阶层,其中不少人平时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的关心程度还不到位。从家校共育孩子出发,学校此次力邀家长们来校参与活动。
在走廊、教室、点心房等处,有的家长、学生一起制作形态别致的灯笼;有的家长手把手教自己的孩子揉面、搓团,包芝麻、豆沙等汤圆;还有的家长则和孩子一起开展有奖竞猜灯谜游戏,场面十分热烈欢腾。学校除了让家长、孩子将他们自己包的汤圆带回家吃外,还让他们一起品尝从超市购买的汤圆。一些家长、孩子还边吃汤圆,边诵读描述节日的唐宋诗词,场面十分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