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乡村振兴难点痛点 奉贤各街镇"一把手"集中赶考
2018-3-7 17:01:34发布56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奚亮3月7日报道:“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向往的是什么?振兴乡村的难点、痛点又是什么?”7日一早,来自奉贤区各街镇的主要负责人,纷纷收到了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所出的一份关于“乡村振兴”的“考卷”。在“考场”,作为监考,区委、区政府及委办局的负责人济济一堂,“考生”个个正襟危坐,轮流上台“答卷”。
其实,这是继奉贤区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讨班后的一场“考试”。“赶考”的是来自金汇镇、南桥镇、奉城镇、庄行镇、柘林镇等的负责人,他们无一例外,都准备了一份ppt与一份答卷,“答案”则都是关于各街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所做出的一些思考与实践,其核心是农村“三块地”的改革与探索。
改革关键要素:农民自愿
“三块地”即农民承包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庄木弟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就是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而奉贤区的目标,是要聚焦“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重点解决好“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件事,既让农村记得住乡愁,也让农民看得见发展。
乡村的底色是“生态”,但如何才能最大程度保留乡愁,真正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在实施过程中又如何才能积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让主动参与、积极走出去的农民获得更多利益?庄木弟不断发问。
金汇镇党委书记王建东在“答卷”时提出,为推动农村集体资本资源资产化、股权化、城市化,实现“让农村资本进城,让城市红利返乡”,针对宅基地流转,金汇镇通过由政府以合理租金取得农户宅基地及地上建筑使用权的方式,把宅基地转租给企业,并向其中有安置需求的农户提供租赁住房安置,再由项目运营企业进行农民宅基地房屋改造,以此带动农民的收入,提升发展优势。
对此,庄木弟问道:“农民都愿意吗?宅基地的流转、置换都要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安置房必须做到‘三个最好’,房屋品质要最好、环境地段要最好、周边配套要最好。另外,如果家庭富余,在宅基地置换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置换成厂房?或是换算成股份给予农民?”
盘活集体资产,打造乡村生态“底色”
乡村振新战略的重点是壮大集体资产,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南桥镇提出了一个盘活集体资产、壮大村级经济的实践案例。南桥镇党委书记王震介绍说,南桥镇通过购置优质物业等方式,把村级闲散资金变为工商资本。2016年初,沈陆、曙光、张翁庙、华严、庙泾等五个村参与东方美谷-虹桥中心投资建设,投资额1.3亿元。目前,随着资产升值,预估楼宇价值达11亿元,五个村的集体资产1.3亿元升值为1.9亿元。在此基础上,村级经济还获得利息分红,村民获得增收,2016年(8个月),五个村实现利息分红414.7万元,每位村民平均增收95.5元。
对于打造乡村生态的“底色”,庄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蔡光军在“答卷”时表示,庄行镇要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以生态亮点吸引各类投资。全镇将聚焦“田、林、水、路、宅”五个方面,努力营造“田成块、林成网、水成系、路成环、宅成景”的总体格局。在流转土地方面,将通过规模化承包制,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并试点浦秀村以承包地入股模式参与农艺公园项目开发,进而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经过本场“考试”,奉贤区区长华源发现了不少“考生”的不足,他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结合大调研,多倾听民意,多了解百姓的需求。要站在全区的战略角度,优化农村规划。要结合质量兴农,提升品牌知名度。此外,提高农民收入还需考虑农民的就业问题,如结合养老、水环境治理、垃圾处置,在公共服务方面提供岗位。
“有想法、有措施、有追求。”庄木弟在评点时表示,“要守住‘建设用地只减不增,基本农田只增不减’‘离地不失地,离房不失房’的底线,也要积极打好生态底色,最大限度保留乡愁。而乡村的规划要有弹性,要在留住乡愁的同时看得见发展。此外,对于有利于改革推进、有利于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要大胆干、大胆闯。”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