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体会议并对中外记者开放,小编在直播中发现了熟悉的身影——wuli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
曹书记作为代表进行了发言,快跟着小编一起看看他提了哪些建议。
第一点建议
建议政府重点关注社会治理领域的法治建设,把各地社会治理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加以提炼固化,形成有效法治保障,将社会治理真正纳入法律体系。
第二点建议
建议国家层面制定政策,健全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今天下午,曹书记做客东方网特别搭建的 “上海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与网友交流平台”,围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与网友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上海吹响“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集结号后,全市各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更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就在2月底,普陀首次对外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新措施,全市首创地推出了区行政服务大厅与网上政务大厅双厅融合。站在政府部门的角度,请问曹立强代表,您认为,这样的“刀刃向内”、大力推动制度供给的改革动力来自哪里?
上海吹响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集结号以后,2月底,我们普陀区对外发布了5个方面、21项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为什么这个时候推出这些举措,主要是来自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方面的考虑,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要求。总理在报告当中也讲到,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对上海提升开放程度,应对国际竞争意义重大,上海正对标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目标,全面发展的战略优势,我们深知普陀区在上海的发展大局当中的功能定位和重要责任,这是一个方面的考虑。
第二方面的考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因为制度供给改革是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中之重,李克强总理在这次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谈到了要从制度供给的角度我们还存在着不少制约新经济发育的因素。比如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政府静态审批管理模式往往难以适应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行政分割导致企业办事来来回回兜圈子,有时候一个圈子还没兜完,市场状况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普陀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大家也知道我们普陀正处在经济转型、产业转型的过程当中,需要培育新的动能,鼓励新经济在我们普陀生根、发展、壮大,这样就需要我们推出一系列的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
第三方面的考虑,推动普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普陀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是爬坡过槛的关键期,急需转变政府职能,减轻企业的负担,用行政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急需我们抓住新兴产业的窗口期来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主要是这三个方面的考虑。
在您的大调研日记当中说,“对于企业的困难,如果老是找理由说‘不行’,‘麻烦’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能否结合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谈谈您认为区级政府要真正做好“店小二”,还有哪些需要做的?
区级政府作为离企业、离市场最近的“店小二”,我们要做到第一时间去响应企业的需求、第一时间去解决企业的困难、第一时间去关心企业的发展。近期,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也开展了大调研活动,对企业全覆盖,我们今年要进行全覆盖的走访企业。从目前我们走访下来的情况看,我们收集了587个问题,归纳了一下,主要是10个方面大类,涉及到行政审批、人才服务、政府扶持、企业周边的配套、企业合法合理经营的指导、投资以及项目信息等等方面。
我们认为真正要做好“店小二”,下一步需要从三个主题词来入手。一个主题词是“方便”,让企业感觉到方便。第二个主题词是“速度”,我们帮企业解决问题,速度要快。第三个主题词是“服务”。这三个主题词归纳起来,我们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来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用我们公务员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企业的发展指数。
一个方面是做减法,减法方面我们在考虑,一个是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今年上半年,到6月底,普陀区对外宣布要实现零区级许可事项,我们区内事项都不审批了。
二是申请跨部门联合审批机制,对企业施工许可等企业反映强烈的环节,有些是产业项目,有些是小型项目,有一些是招投标项目,原来基本上是100多天到200多天的时间,现在我们是原则上不超过15个工作日、35个工作日和48个工作日,按照小型项目、产业项目和招投标的施工项目,大幅度减少审批。
三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简化企业注册程序。
四是我们在全市首创,为新设企业提供网上申请、网上批准、网上预约、当场办结的服务。另外是对存量企业经营范围变更、住所变更、经营期限变更等等15个事项当场办结,实现全程网上办理不见面。这是市工商局支持普陀区的政策项目。这是做减法。
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做加法,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当中优化政务服务上下工夫,主要是几个考虑。一个是探索新兴产业包容审慎监管方式,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监管与服务当中的新型事中、事后的监管,这是市场监管局、市工商局给我们的支持。
二是考虑优化产业的政策引导。我们原来区的政策很多,有38项,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梳理为“3+5+x”,这样所有的企业一目了然。考虑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我们实行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路,最多跑一次。
还有一个,我们要畅通政企交流渠道。普陀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全市比例是比较高的,90年代初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后,普陀区集聚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占到了52%。我们长期以来有一个民营经济发展的联席会议,还有区域化党建共建的平台,我们想通过这两个平台,邀请企业、群众、第三方对政府的服务进行评价,不断优化,持续打磨服务的品质。
最后一个,加强人才的服务。有很多企业要引进人才到上海来发展,主要是上海是人才的集聚地,我们在这方面要加快速度,把这些人才安顿好、服务好,包括就医、孩子的读书等等,全方位的,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扎根普陀,在普陀施展才华,成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