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全国两会上,上海崇明的发展受到了从中央领导到媒体记者的关注;今年两会,崇明——这个上海的“后花园”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3月6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上海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团组开放日活动,上海崇明再度引来记者关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的提问;而一连串的“三”,勾画出了崇明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的同时,也为特大型城市的生态保护与发展建设提供“崇明案例”。 上海崇明被誉为上海这座魅力都市的后花园和绿肺,从繁华的上海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穿越长江隧桥后,就如同穿越了时光隧道,让人从繁华都市来到了满眼葱翠、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 “我们扎实推进了高品质生态的三个全覆盖,一是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的全覆盖,二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全覆盖,三是农业废弃物处理的全覆盖。”唐海龙表示,这三个全覆盖是从崇明老百姓最基础的生产生活着手的,对崇明绿色生态的打造贡献良多。“就拿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来说,崇明做到了‘居民分类投放、村居分类收集、乡镇分类运输、区镇分类处置’,不仅分出了好环境,还分出了好效益,更分出了居民的好习惯。”唐海龙对记者说。 “人要健康,不要有‘三高’,但是我们崇明的农产品却有‘三高’,它们是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唐海龙说。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崇明将来在农业生产中做到全岛不用化肥,减少农药的使用,最终不使用农药”的要求,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大力推动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认证率。 环境好、农业兴,那老百姓如何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呢?唐海龙介绍说,崇明农业正在打造“接二连‘三’”计划,“通过和第三产业的对接,扶持发展开心农场、博士农场等举措,带动一批农民参与果蔬培植采摘、农场基础管理等工作,既打造了‘家门口’就业”,又实现了农业的有效增值,促进农民致富。 新华社记者 朱翃 陈聪 郭敬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