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杨浦救助管理站站长李福强:24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坚守

2018-3-6 11:56:59发布85次查看

2月6日,杨浦区在沪东工人文化宫举行李福强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李福强作了题为《不忘初心,无悔坚守》的报告,讲述了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对民政工作的初心,分享了“全过程管理,全天候巡逻,全身心关爱”15字杨浦特色救助工作法。
李福强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受助对象小梁作了题为《我的站长“爸爸”》的报告
李福强深夜巡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李福强深夜巡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李福强关心受助对象小梁的生活和学习
李福强,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站长,投身救助工作24年,无论白昼还是黑夜,严冬还是酷暑,他带领着救助队熬夜巡逻,查高架、钻小巷、爬桥洞……他与露宿街头的乞讨者并肩而坐,倾听他们的苦处,劝说他们接受救助,他用真情为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送去温暖,用爱心改变流浪人员和困境者的生活轨迹。
用真情守护城市流浪者
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的前身是杨浦收容遣送站,自2003年更名以后,从一个拥有执法权力的部门变成了服务型单位。转变意味着工作要更加精细、贴心。
为帮助更多救助对象,李福强带领救助队熬夜巡逻,查高架、钻小巷、爬桥洞……只要发现救助对象就马上施以援手。他和乞讨者并肩而坐,倾听他们的苦处,劝说他们进站接受救助,对一时不愿进站的人,送上防暑降温用品,或防寒衣物,并定时定点探望。由于每天不间断地巡逻、走访,整个杨浦范围内,哪一条街道、哪一个桥洞、哪一片绿化带住着哪一位流浪者,李福强都清清楚楚。
和流浪者打交道久了,李福强发现,很多流浪乞讨人员出于自尊心,不大愿意进站接受救助,觉得在外面流浪更自由。30多岁的小伙子王旭龙,靠捡饮料瓶度日。李福强让他去救助站,王旭龙不肯,理由是:“不愿意吃白食,捡瓶子再少也是自食其力。”不过,碰到极端天气,李福强都会想办法劝说王旭龙进站躲避。王旭龙也挺爱和人聊天,可是一问到家庭情况,他就闭口不言。
去年年初,上海经历一波寒潮,社工们劝说王旭龙进站避寒。这个镜头经媒体播出后,王旭龙的表妹打电话到救助站,联系到李福强。经过李福强的努力,王旭龙的父亲赶到救助站,终于和儿子团圆。
原来,当年王旭龙和父亲闹了矛盾,赌气说:“我混不出人样就不回来。”可到了上海以后,他丢了身份证,没法打工,又不愿意回老家补办,于是就在外流浪。
去年4月,王旭龙又出现在杨浦救助站。这一次,他是特地来看望李站长的。他说,已经在老家补办了身份证,目前在上海当快递员,以后要好好工作,不仅挣钱养活自己,也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为了提高寻找流浪人员的效率,在李福强的呼吁下,杨浦12个街镇,308个居委会全部成立了志愿者队伍,设立救助点;医院、娱乐场所、酒店的保安、门卫,成了救助站的“编外”工作人员;救助站还与民政、公安、城管一起,成立了“三合一”联动救助队,实现救助工作的区域网格化管理。
在李福强和同事的努力下,跨区走失的41岁唐氏综合征患者,回到了家人身边;被偷走钱包、走投无路的嘉兴老人,顺利返回了家;临时生活有困难的维吾尔族同胞不再露宿街头,还吃上了家乡风味的馕饼……
近5年来,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9500人次,杨浦区未发生一起流浪乞讨露宿街头人员因灾致死、致伤事件。
用爱心改变困境者的生活轨迹
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同时也是反家庭暴力庇护救助中心和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而困境儿童问题又是李福强倾注最多心血的部分。
“我本来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从我九岁那年到救助站,到今天已经整整6年了,救助站已经成为我的家,站长就是我的爸爸,叔叔阿姨就是我的亲人!”受助对象小梁满怀激动,道出对站长“爸爸”的感谢。
没有户口,父亲病故,母亲失踪,6年前的小梁无处可去。面对幼小的孩子,李福强心急如焚。在街道的帮助下,李福强将小梁安排在一对老夫妻的家里暂时寄养,然后开始四处奔走为孩子办户口,然而却迟迟没有进展。
后来,小梁搬进了救助站,李福强继续带着工作人员四处奔走,街道、居委会、学校、派出所、法院,他们到处咨询,情况说明写了一篇又一篇,还专门请来律师协调解决此事。长时间的走访奔波在去年除夕告一段落,小梁终于拿到了户口,可以如愿参加高考了。得知这一消息,李福强比任何人都兴奋,“看到孩子笑着哭了,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困境儿童有别于孤儿,他们没有法律上的认定,不享受任何国家政策扶持。而社会对其救助的方式也相对落后,孩子还面临各种身份认同的困境……”后来,李福强提出“站内救助”和“站外寄养”的困境儿童救助模式,对所有寄养家庭都要求站内社工进行评估和考察,做到对每个孩子负责。
五年多来,在李福强的带领下,救助站收养困境儿童40多个,既让这些孩子重新有了一个家,又解决了政府的“心头之患”。
如今,针对困境者的不同类别,救助站还设置了分区安置救助,对老年人、患有疾病的、遭受家暴的、困境儿童等救助对象进行特殊照顾,做到分类救助、分类保护、精准关爱。站里还设立了医务室、活动室、儿童活动房等功能区。
永远不忘救助工作者的初心
1994年,李福强从部队退役后便进入民政部门工作。作为社会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当年一名“老民政”赋予他的。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李福强在民政部门的社会科,跟随当时的科长老赵对口安徽的救助工作。“当年交通不发达,公交车只能开到镇上,而从镇里到救助对象的家,还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全靠一双腿去跑。”有一次,老赵在一个救助对象的家中摔伤了腰,让李福强去接一下。山路崎岖不堪,李福强把车开到时速60公里,仍开了半小时才到达救助对象的家中。“当时我就想,上了年纪的老赵每天是如何走过这段山路。”
“赶紧去上海治病吧!”李福强对着老同事说道。老赵却笑着说:“不忙,明天还能再跑两家,如果跑不完,有的人就没法度过这个冬天了。”
“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救助工作的责任,也可以说是我从事这份工作的初心吧。”李福强说。从那以后,老赵脚下的几十公里救助工作的路延伸到了李福强的脚下,并一直走到了今天。“民政工作凝聚了无数老同志默默无闻的付出,如今,我们的工作条件好了,但依然不能忘记那份初心,就是永远走在一线,了解民生疾苦。”自进站以来,李福强已经在救助管理站工作了24年,他把自己大部分时间给了那些救助对象。
“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无力解决眼前的困难,而社会工作者是他们的最后一道守护线。”如今,李福强正努力培养救助站内的年轻人,他设立“一周一学”、“一季一主题”的学习制度,带领全站职工一起学习,秉承用心做好救助工作的思想,提升服务理念和方法,在接受专业社工培训的同时,还引进专职社工,让救助工作变得更加专业化。
在他的带领下,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先后获得“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上海市青少年维权岗单位”、“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全国社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未来还需要继续摸索。”在李福强心里,帮助、救助别人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他说,“救助工作是我们的份内事,只要社会上还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的工作就永远不会停歇。”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