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近日对ppp项目实施负面清单管理,这也是首个省级ppp负面清单管理。此外,北京、上海、福建等20多个省区市也纷纷发布新措施规范ppp发展。对此,专家表示,2018年各地都将加大对ppp项目的规范,ppp监管将迎来新模式。同时,加强规范监管并不代表ppp项目的停止或收缩,更加健康的ppp未来总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湖南省明确将商业地产开发、招商引资项目等列入ppp负面清单,不得运用ppp模式投资建设。同时,市政道路建设、广场、绿化带等仅涉及工程建设而无实际运营内容、无现金流、完全由政府付费的工程建设,以及政府方回购社会资本投资本金、向社会资本承诺固定收益等项目不得运用ppp模式。
自2013年以来,ppp模式作为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自2014年财政部第一批示范项目发布以来,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收录管理库和储备清单项目近1.5万个,总投资额18.2万亿元。但与此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却借ppp变相举债,政府回购、明股实债、固定回报等变相融资不断出现,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隐患。
对ppp项目的负面清单管理被认为是明确限定了ppp项目的范围,有利于规范ppp和政府购买服务工作,能够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不仅是湖南,包括北京、天津、吉林等20多个省区市也纷纷出台措施,加强对ppp项目监管。
如北京市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ppp项目规范性检查工作机制,加强项目库及资金保障硬约束。天津市搭建ppp制度框架体系,推进市、区两级ppp项目操作程序标准化,强化支出监控等。
实际上,不仅是地方层面,从2016年开始,地方政府借ppp项目变相举债等问题就已经初露端倪,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也连续发文制止地方以ppp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
日前,发改委和财政部又下发通知,明确要求规范ppp项目发行债券融资。严格ppp模式适用范围,审慎评估政府付费类ppp项目、可行性缺口补助ppp项目发债风险,严禁采用ppp模式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融资。
在加强对ppp项目规范和监管的过程中,ppp项目的拓展确实受到了一定影响。在财政部ppp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批ppp示范项目中,与第三批的516个项目、投资额近1.2万亿元相比,第四批项目数和投资额分别下降了23.3%和35.2%。
据了解,在地方清理ppp项目库的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观望清库进展,目前多数银行都已经暂停对ppp新项目的审批。
对此,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表示,加强对ppp项目的规范和监管不是要停止或是抑制ppp模式的发展,而是要让ppp模式更加健康和有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