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闹乌龙 松江鲈成花鲈
2018-3-1 9:51:57发布73次查看
中央电视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近日正在热播,有细心的网友提出《舌尖3》(2-21期)中“闹了乌龙,犯了常识性错误,错把大口黑鲈当作古文中的鲈鱼”。网友称,古文中的正主,极有可能为松江鲈,也称四鳃鲈鱼。
纪录片中的叶放作为文人群体中的一员,为了举办表达志趣和理想的文会宴,到毗邻苏州的太湖水域寻找花鲈。据片中介绍,太湖花鲈出名在1700年前,西晋文学家张翰不满权贵争斗,推说思念家乡的花鲈,为此弃官,返回千里外的故里,这个“莼鲈之思”的故事成了历代文人洁身自好的精神寄托。结合《世说新语·识鉴》中张翰莼鲈之思的时代、作者身份经历、其他文字信息,松江鲈与花鲈都是相对合理的推测。但松江鲈和花鲈样貌习性完全不同,花鲈比较接近人们现在对鲈鱼的认识,而松江鲈又名四鳃鲈鱼,是一种小型杜父鱼。
“‘莼鲈之思’指的就是四鳃鲈鱼,又叫松江鲈,但鱼名中的‘松江’指的是吴淞江,不是指松江府的地名,此鱼主要产地为吴淞江。”对此,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明光进一步介绍说,“张翰是吴江人,不是松江人,历史上有词句‘鲈鱼四鳃独出松江一府’是误传,其实此鱼从黑龙江一直到福建沿海内河都有,但江苏里下河产的花鲈个太大无人认可,唯有吴淞江的松江鲈被世人认可,这是种文化力量而非科学力量。而且四鳃其实是二鳃,成型后的二鳃后有二凹痕,使人们误以为四鳃。”
松江鲈主要生活在淡水下层石缝间,性成熟后于秋季开始洄游进入长江口北大堡礁产卵再逆长江黄浦江在淡水中生长育肥。从洄游方向及时间来看,松江鲈仅在秋季于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大量可见,其他季节几无踪影,结合文中“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钱明光表示:“从这特定的形态、生长期、洄游规律可以推断,松江鲈极有可能是典故中的正主。”
松江自古以来就是松江鲈洄游路线的必经之地。“松江城外,秀野桥下,四鳃鲈鱼,味绝天下。”千百年来,这尾百克身重、五六寸长的松江鲈,以其厚重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纵横历史,享誉世界,位列“中国四大名鱼”之首。在民间传说中,无论是下江南的乾隆皇帝,还是文人墨客、江湖豪杰,凡来到松江的,必定要品尝一番松江鲈的绝美滋味。上世纪80年代,随着造闸建坝工程的增多,松江鲈的洄游路线被破坏,加上水源污染,松江鲈日益稀少。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沪,点名要品尝松江鲈,一时间想不起鱼的名字,想到尼克松总统曾经品尝过此鱼就说要吃“尼克松鱼”。当时出动了300余艘船捕捞,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名震四方的松江鲈自此在沪上绝迹。直到2003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突破规模化苗种生产的难关,核心技术于2005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成为松江鲈鱼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此后,上海四鳃鲈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松江区水产良种场相继成立,并取得“松江鲈鱼经营利用许可证”,这一尾阔别多年的松江鲈,终于重新回到人们餐桌。
近年来,在相关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松江鲈的产业已经逐渐成熟,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