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护险的照护需求评估环节中,一位95岁老伯因为太“要强”,评估等级为最低0级,无法享受长护险;有居民把参加长护险等同于享受“为老服务补贴”,要求提供家政服务;评估中心反映,信息系统运转不畅,数据上传流程复杂……为了把长护险这桩好事办好,杨浦区人社局今年以来多次走访老年照护评估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护理站等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及时解决了一系列问题。
图说:要参加长护险,需要先接受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杨浦区人社局供图
惠民新政试点难度不小
作为一项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惠民新政,长期护理保险今年1月起在上海全市开展试点,受到市民欢迎。不过,长护险涉及医保、民政、卫生等政府部门,包括受理、评估、服务多个环节,在国内没有先例可循,试点工作难度不小。
杨浦区人社局在调研中发现,试点刚刚开始,前来申请的居民多,在操作中不时遇到“卡壳”。益诚老年照护评估中心在使用新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估时,发现系统中申请信息无法导出,操作速度慢,导致老人重复申请,且数据上传流程复杂。另有一家护理站反映,在之前开展的“高龄计划”与长护险试点的衔接过程中,出现了部分人员的结算断档、平移错漏等问题。
图说:杨浦区人社局局长李金刚(中)调研长护险试点情况。杨浦区人社局供图
参加长护保需要先进行统一照护需求评估,评估等级在2至6级的可以享受长护险待遇。但在评估环节,不少老人及家属存在误区,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如家住平凉街道的一位百岁老太申请参加长护险,家属认为评估的级别越高,就能享受越多服务,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将老人的病情描述的过份严重,最后评估结果为7级(最高级)。但7级不符合照护服务的要求,医生建议老人入院治疗。老人的家属对此结果不满意。另有一位95岁的老伯,特别“要强”,在评估时表现出各方面都很健康,最后评估等级为0级,也无法享受长护险。
还有的居民对政策了解不清楚,把长护险等同于“为老服务”的补贴。如家住大桥街道的一位87岁的老伯申请参加了长护险,但当护理员上门做护理计划时,老人表示不需要护理,只需要家政服务。原来,老伯将长护险理解成了民政部门的居家养老补贴,以为能够拿到一笔现金补贴……
图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上门对老人健康状况作等级评估。杨浦区人社局供图
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杨浦区人社局分别与相关单位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拿出了具体解决办法。一方面及时向市医保中心反馈评估系统出现的问题,使这一系统尽快完善,另一方面支持区里的评估机构自主开发辅助系统。目前,评估信息“卡壳”的问题已经解决。在“高龄计划”和长护险试点衔接过程中的平移错漏问题,则让老人通过长护险系统重新申请。
针对老人和家属存在的政策理解误区,则加大政策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业务经办人员的能力,对群众做好政策指导和解释工作,让老人和家属在接受评估时如实反映身体情况。同时,他们也建议,长护险的覆盖范围应包括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哪怕老人身体再硬朗,也应享受一定等级的长护险待遇。
调研中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评估医生缺口较大。目前评估医生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担任,而这些医生原本工作量已满负荷,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上门评估。如何配备足够的评估医生,保障他们的待遇,也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杨浦区长护险试点进展顺利,两个月以来,已受理长护险申请2580人,评估1679人。目前在家中得到照护服务的老人为1647人,另有330人在养老机构享受了长护险带来的护理费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