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上海这一户17口人做了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

2018-3-2 11:13:01发布67次查看

  生命是一次漫长而伟大的旅程,每一个个体在走到尽头的时候,都会在这个世界留下痕迹。
恒星爆炸后留下了穿越亿万光年的光芒;海洋中的生物在海底演化形成石油;即使渺小如我们,有人给子孙后代留下数十年累积的财富;有人给冷冷的世界留下自己的温度;有人给浩瀚的精神世界留下自己高贵的灵魂。
如果要和这个世界告别,你想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小坊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嘉定大家庭的故事。这个大家庭上下一共17口人,他们选择留下相同的生命礼物,来告别这个世界!
这位年近六旬的阿姨叫金莹
都是自愿捐献遗体者
那是否记得一些国外灾难片里
人们知道自己快去世后
会拿出随身带着的卡片打钩
这就是将自己的遗体或者是器官
捐献出去的同意证明
遗体捐献: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家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
这些就是金阿姨和家人的
遗体捐献证书
其实经历了
不少争吵和思想斗争
金阿姨告诉记者
她们一家人的故事
要从80年代开始说起
金阿姨:
我们当时都是住在农村,农村大家都知道,很多都是觉得人去世必须“入土为安”,但我舅舅却在那时候告诉我们全家自己要在去世后把遗体给什么大学做研究,我们当时连这个遗体捐献什么意思都不理解,以为开玩笑,后来他身体越来越不好,连话都说不动了还一直跟我们说,我们了解后真的集体反对,恨不得给他跪下来,一家人对他做思想工作,他却直接给我们写了几千字的遗嘱,慢慢的,我们只好接受了。
1986年
全家人含泪签下了同意书
金阿姨的舅舅蒋百平
成了他们家中最早
自愿提出捐献遗体的人
蒋百平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他的遗体随即顺利地被
当时的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接收
(现复旦大学医学院)
用于医学研究
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
金阿姨:
我舅舅其实19岁时罹患一场大病,由于当时医疗水平低下,加之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了严重的后遗症。我记得他临终前一直说,这个病痛太折磨人了,一定要在我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机构,或许能发现好的治疗方法,不要让你们或者是其他人再同样被折磨了。
看到这里
小坊很感动……
但在当时的农村
一个认为
非“入土为安”
即是对死者大不敬的时代
金阿姨和家人
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非议
舅舅的事迹也被尘封在了
厚重的城门里
但这并没有影响金家人
对遗体捐献的执着
之后,金阿姨的父母
也选择了遗体捐献
耳濡目染下
金阿姨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而就在这时
她学医的女儿
却哭着劝自己的母亲
不要这么做
我自己学医,对这方面十分了解,也知道医学上其实很需要真人遗体进行研究,但一到自己妈妈身上,真的受不了,当时跟她又是吵又是哭,但还是没用,慢慢地,自己也被说服了。
谈及此,
幽默的金阿姨说
自己当时一直跟女儿
就这个事打趣:
“现在的房价那么贵,
我们一家人都得挤在一起,
去世了还跟活人抢啥土地”
“噢哟,你那么懒的,我去世了么,
让接收站给我拉去,
你都能少使点劲儿”
55岁的金莹走进
嘉定区红十字会的大门
办妥了遗体捐献的手续
2011年
金阿姨成为了遗体捐献志愿者
她将自己搜集的遗体捐献事迹
写成一本本小册子
一户一户地去宣传
对已经实现遗体捐献人的家属
定期回访
加上碰到许多遗体捐献者
都是半夜过世
他们的家属又不懂该怎么执行
于是
只要一接到电话
金阿姨就会赶去现场交接后事
金阿姨:
印象最深的是15年1月的一个凌晨,当时在下雪,我突然接到一户人家的电话让我赶去海伦小区邵妈妈的家。一踏进家门,守在邵妈妈床边的家属就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询问。我才知道,邵妈妈刚刚去世,家人不知道遗体捐献流程该如何履行。我就带着执行人去办理死亡证明和殡葬证明,联系接受站。
有时候觉得挺累的,但想到越来越多人同意登记遗体捐献,最后再送他们一程,了却他们最后一个跟我一模一样的心愿,就会觉得特别有意义,想着自己以后有一天也会这样。
就这样
她的家人们看在眼里
感动在心里
一点点心结被打开
于是到今年1月
她又同意登记捐献自己的角膜
第16个遗体捐献纪念日
据统计
截至2017年底,
全市累计登记47737人次
(遗体38566,角膜9171),
累计实现10467人次
(遗体9987,角膜480)。
登记数与实现数均占
全国的约三分之一。
这些捐赠者
大多数都是生的平凡
他们用最温暖的方式告别世界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留给世界无声的大爱!
编辑:小土方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