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年俗|掼火球
2018-3-2 16:33:15发布89次查看
崇明岛居民有这么一个习俗,每年农历大正月半夜,也就是元宵节夜,农村的青少年会来到空旷的田野里,进行一年一度的掼火球活动。这一有趣的活动,持续数百年。可是,现在却难寻踪迹。对现在的青少年来讲,恐怕是十分陌生了。不久前,我曾经询问过八岁到二十五岁的十来名青少年,都说不知道这一活动。对此,倍感忧伤。其实,大正月半夜掼火球这一活动,同崇明在正月半举行观灯、春节放鞭炮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可以这么说:掼火球也是在民间有着广泛影响的非物质文化!
儿时,我对掼火球这项活动情有独钟。几乎每年参加,即使到了成年有时也会跟着一群朝气蓬勃的儿童,在月光如水的夜晚“疯”上一把。掼火球,是投入少,操作简单的最适宜于青少年的强身健体的野外活动。记得那时每到农历正月初八后,便开始准备这项活动了。先是寻找一个小铁桶,在底部和四周用铁钉敲成蜂窝状,然后装上一根用铁丝弯成的半圆形拉攀装在铁桶中间两边的耳洞上,随之还在铁丝攀中间系上一条像铅笔粗细的牢靠的绳子。一般这攀离这个火球桶上部四十公分左右。之所以要这么一个距离,是为防止火苗燎到绳子上。随后,到沟河边上拾一些枯干的树枝,回家后把这些枯干的树枝锯成半只筷长,一根根地捆好。其紧张忙碌的程度不亚于大人准备过正月半。
当清风微吹,皓月当空的正月半夜到来之际,各家各户的年轻人,甚至还有七八岁的小孩,都拿着早已准备好的火球桶和干树枝稻柴团来到空旷的田野上。此时,孩子们大多数心境特别好。一年一度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深蓝色的苍穹里,明月高挂。清风月下,田野照得如同白昼。树木、农宅在月光的装扮下,犹如一幅神秘美丽的壁画。选择到空旷的田野,是为了安全起见。到了田野后,大家分头忙了起来。先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稻柴捏成像拳头般大小的柴团,点旺后迅速放到桶底,然后将半根筷子长的干树枝放到上面。随之,抓牢绳子离地旋转,当气流急速穿过多个小孔时,火球桶里的稻柴团就迅速旺了起来,慢慢地使插在上面的树枝也开始燃烧起来了。旋转的速度越快,火球桶里的火就越旺。火球桶会发出一种“呼呼”的声音,远看就像半空中有无数条火龙在人的头顶上追逐、飞舞、旋转,煞是好看。有一年,一位都市亲戚到我家做客,出于好奇也在正月半夜到田野上观看掼火球,大概这壮观的情景感染了他,居然当场作了一首诗,当时我已是五年级学生了,所以至今还记得:“清风明月好天气,元宵时节最开心;村童个个笑嘻嘻,掼得铁桶头上飞;火球抛到半空里,万紫千红真艳丽!”当时我们对这位都市亲戚有如此文学才华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人家到底是城里人,看了掼火球也能写出诗来,了不起!
掼火球形式也有多样的。第一种是离身体正面约半米处的地方上下旋转成一个火圈,此时呢,人站立时要向左稍偏倾,旋转要平稳,如同拿着一个火环在转动,人们给它取了好听的名字叫车轮滚滚;第二种是离头顶上面约半米处的地方旋转成一个火圈,这在运动时要用手腕动作,使头顶上旋转的火球不至忽高忽低,有人给取了很形象的名字叫光环照耀;第三种是离身体半米处后呈八字形状后左右旋转成火圈,这要求活动的人站立稳重,只有这样掼出的火球两边均匀样子好看,大家都管这掼法叫游龙戏凤;最后一种是当铁桶中燃料快烧尽时,掼火球者尽自己最大的力气把火球桶投向空中。这不是简单的动作,需要有一定的力量和角度。操作得当,从铁桶中飞撒出来的火星就会均匀,就像一颗流星在空中划过,在深蓝的苍穹会出现色彩斑斓的迷人景象。人们给它取了好听的名称叫天女散花。
掼火球通常在农历正月半夜开始到农历二月中旬结束。因为这段辰光寒冷清闲,适合这项牵动全身的活动,十几分钟火球掼下来,周身就会感到暖烘烘的,脸也被捅中的火映得红红的,很是精神。掼火球出劲时会情不自禁地大声喊出流行于海岛的多年的顺口溜:什么“敛财敛财大家发财,穿新衣吃白米,铜钿银子滚滚来”。也有的小朋友受大人影响,掼火球会说一些只顾自己的话:什么“敛财敛财,我一家人家发财;人家棉花罗朵像白眼大,我家棉花罗朵像鸡蛋大”。而那些喊着“敛财敛财大家发财”的孩子,就会受到大家的称赞。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