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桥中学陈红波校长参加第二届上海自然教育论坛
1月7日,上海市虹桥中学陈红波校长参加第二届上海自然教育论坛,并做重要发言。
1月7日,第二届上海自然教育论坛在上海植物园拉开帷幕,来自上海各自然教育机构、社团及自然教育工作者近百人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上海自然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持续推动沪上自然教育力量的融合,为助力上海2040年生态之城的美好愿景出谋划策。
此次论坛由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辰山植物园及芷澜环境规划工作室、小路自然教育中心、上海根与芽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野鸟会和百家游学会等多家自然教育机构联合主办,论坛的主题是“自然教育的传播之道”。会议内容安排为上午主旨发言,下午分论坛讨论。
上海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代表涂荣秀讲话
上海植物园代表赵莺莺致欢迎词
窗外寒风习习,室内春意浓浓,与会代表热烈探讨交流自然教育及传播领域内的理论实践经验,阐述澄清理论疑点,深刻剖析实践问题。
主旨发言精彩纷呈,亮点多多。第一位发言人是酢浆草工作室创始人、博物达人裴鹏,他带领大家重温了一遍民国时期博物学的传播之道;大自然保护协会的杨波,从“人与自然相连相生”的角度,引发全球视野下的自然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思考;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的严晶晶,则讲述了野保事业在现代多媒体传播环境下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裴鹏 在自然中成长
杨波 人与自然相连相生
严晶晶 有效利用媒体开展野保宣传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处的顾洁燕,从非正规教育环境的视角,分享了自博馆的跟踪计时和访谈回馈,以及怎样和学校进行更有效的对接;作为一家粉丝众多的微信公号主编,辰山植物园的新媒体编辑莫海波给大家带来的是有趣有料的科普背后的那些事;来自虹桥中学的陈红波校长,描述了自然笔记系列课程在校园里扎根发芽的故事,兼具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深度;上师大外国语学校松江校区的生物教师金子明,一直在思考“博物学为什么要重归校园”?他作为一名一线生物教师在学科教育中不断地拓宽和努力,创建了“达尔文公学”,不仅为学生拓展了自然成长的空间,也为自然教育在校园内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范式。
上海自然博物馆 发言主题
上海辰山植物园 科普团队
虹桥中学 自然笔记
达尔文公学 让博物学重回校园
来自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黄松教授,综合论坛预问答卷的回复和上午七位嘉宾的发言,为大家分析和展望了“自然教育的传播之道”。
黄松 自然教育的传播之道
下午的三个分论坛承接了上午的思潮继续深入进行,按照自然教育中的方法及实践、自然教育中自身理念的疑惑和冲突、以及自然教育中资源获得及途径等主题分别开展讨论。
来自tnc的杨波、御茶村的郭里和芷澜环境的曾荆玉分别为大家主持论坛,来自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厉瑞男、苏州荒野的金松和上海商业生态的孙海燕则做为分论坛的点评嘉宾。
在观念组的分论坛上,自然导赏员刘嵘叙述了做为“菜鸟”导赏员的她一年以来在中山公园开展节气导赏的心路。爱芬环保捡拾中国的传媒官程小琼认真地说:“捡垃圾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不仅实操性强,而且环保的意识本来就应该成为所有自然教育活动的背景”。
自然导赏员刘嵘在观念组分论坛上做分享
在方法组的分论坛上,大家开诚布公各抒己见。小路自然教育中心的拾落分享了小路开展社区一小时时光的历程,包括怎么对接社区和怎么保证活动品质。有听众对自然导赏员是否评级以及如何评级表示关切,也有人对志愿者梯队怎么搭建提出倡议。面对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新兴市场,桃花源基金会自然项目的负责人厉瑞男提醒大家,一定要先想好自身的定位,自身定位清楚,才能准确地为受众提供服务。
方法组分论坛的讨论
在资源组的分论坛上,做为体制中的老师,来自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的薛纯已经有一系列的自然教育教纲及一年时间的实践。曾经被评选为“环保部百佳绿色先锋”的黎翔创办的“扬帆启宸”工作室与社区合作的方式则别具一格,课程设置相当有个性。虽然现实是骨感的,而激情却是无穷的,加上清晰的理念指导和可操作的实践,让我们祝福他们在自然教育的传播之道上越走越远。
黄松老师现场为大家梳理问题关键词并指出核心是应建立起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孙海燕老师总结了大家的讨论成果,同时由她考察过的瑞士和荷兰的项目提出一些可借鉴的方法。
资源组分论坛的合影
每个分论坛都形成了若干讨论小组,针对甄选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多方谋求解决之道,大家开展了热烈而坦诚的讨论,唯一的遗憾就是时间真心不够用啊。
这短暂但充实的一天,在上海植物园里的风声雨声中留下了不灭的回忆,必将会照亮沪上2018自然教育的征途。自然教育在自然中起步,也将在自然中自然生长。希望有更多公众关注我们身边的自然教育,更希望热心自然教育的伙伴们合力创造出更好的明天。
全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