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镇老街居民"回家"参加大调研 提了这些建议
2018-3-1 9:47:17发布58次查看
今天,在位于天宝路的嘉兴路街道市民第一驿站,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跑到社区食堂、老年活动室、养老院,这里转转、那里瞧瞧,不住地感慨:“真好!老年人在这里多适意!”其实,说他们是“客人”也不准确,他们都是曾经住在虹镇老街及附近的居民。
原来,元宵节前期,虹口区嘉兴街道特意邀请了10余位原先居住在虹镇老街的居民“回家”,参加一场大调研座谈会和“老家”元宵活动。那些已经搬至顾村、淞南、嘉定北等地的老居民们纷纷从各地赶回“老家”参加活动。“这里的党组织没有忘记我们,大调研还专门邀请我们来听意见,听取对‘老家’发展的建议……”原住张桥居民区的老党员徐道庆说。
据了解,虹镇老街曾是本市出了名的棚户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虹口区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区改造,许多原居住在环境恶劣、低矮潮显简陋房里的居民,通过改造,告别了居住了几十年的简屋,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在虹镇老街地区居住了40多年,从青少年时期一直居住到退休。当时居住条件实在太差,只有不到30平方米,只好在阳台上搭个房睡觉。现在自己住在顾村,女儿住在美兰湖,面积加起来有170多个平方米,真是开心啊!”曾住在虹镇老街的赵孝清在座谈会上说。
赵孝清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已搬离虹镇老街地区多年了,但对这里还是很有感情,经常会“回家看看”。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天虹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菊花说,居民区党总支每月25日举行组织生活,许多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党员都会从浦东曹路、宝山顾村、罗店等地赶来,准时参加党组织活动。
参加座谈会的胡锡奇也有着与赵孝清同样的感受,他说:“这里的党组织始终记着我们,把我们当自己人。我们也把这里看成是自己的‘家’,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困难,依然还会告诉‘娘家人’,我们现在不但在居住地做社区公益事业,还经常回‘娘家’来做社区公益,做志愿者。居住了几十年,有一份感情了。”
不过,大家感慨最多的还是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座谈会前,10余位老居民实地了解了嘉兴地区的发展情况,参观了社区商业设施月亮湾、嘉兴街道市民驿站第一分站、社区食堂等,体验了街道市民驿站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并一起包元宵,参加了街道举行的新老居民庆元宵活动。不少居民发现,几年来这里的发展实在太快了,原来的棚户房子基本消失了。原先住的地方已是高楼林立,环境漂亮了许多。在“故土离愁情”环节,老居民们深情畅谈了改革开放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讲到动情时,一些人还流下了热泪。
一直怀有“故土情节”的赵孝清希望,“社区改造后,现在的居委会还能保留,我们还能常常回娘家,聊聊家常,看看发展。”
72岁的单招娣以前住在新陆村,曾经“20户人家合用一间卫生间”,去年动迁选择了全货币方式,如今住在同属嘉兴路街道的飘鹰小区。她特别希望:“市民驿站可以再多一些,老年人吃饭的地方可再多一些。”她还建议:“能否也像江湾镇街道那样,成立一个街道层面的‘老房加装电梯工作室’,指导居民加装电梯的具体方案以及如何走流程等,让更多的老房居民可以享受到乘坐电梯的便利。”
还有一些居民建议,街道以后要多组织类似的老街居民“回家”的活动,让大家多些故地重游和团聚的机会。对于虹镇老街的一些旧物,也可以通过展览等形式展示出来,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这段历史。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负责人表示,20余年的改造,原先棚户一片的简陋房屋、环境脏乱差的地区,已变成了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华师大一附中、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型社区商业、即将建成的新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先后落地,使得虹口区嘉兴地区成了上海市最具活力的现代化住宅区。大调研,不但要听取现在居民们意见,也会听取已搬离虹镇老街、为旧区改造作出过贡献的居民意见,使嘉兴社区发展得更好。
“等到这块地区的改造全部完成后,我们一定还要再回来看看。”参加座谈会的原虹镇老街居民一致表示。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