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中国美食纪录片经典中的经典
原本对《舌尖3》心心念念的小编看完前三集
终于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彻底告别第三季!
淘宝同款铁锅价格飙升到3999.....我也能忍
反正我们不会去做这个葱头!
美食节目你介绍武术名家收徒宴这个怎么说?
可是到了昨天小编实在是忍不下去了!
为撒体呢?居然微商都能上《舌尖3》?
舌尖3第四集现“中药口红” 被质疑造假且原材料全部购于三无店】在昨晚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3第四集中,出现了自制“中药口红”的片段,被网友质疑造假。通过对比,原材料疑似购置于淘宝三无卖家店,连配的电子秤都是同款。
满桌子的三五产品居然就这样....
是准备上今年的315晚会吗?
这不是手工小作坊是什么?
淘宝同款电子秤隆重登场!
好好的一个全球闻名的美食纪录片怎么就那么不严谨呢?
当然了槽点还不只这一个!节目中有个女孩子喜欢煲汤,自己煲汤让父母帮忙切菜拍照什么的,画面一转居然就把自己煲的汤给卖给白领品尝去了!还亲自送货上门!
这是和食品安全法做对抗吗?
这样家庭作坊的东西能卖吗?
更让人发指的还有呢!
《舌尖3》的第三集,在47分钟的时长里,关于这个叫张修林的老武术家,从第9分12秒开始,至第17分40秒结束,占了将近1/4的时长。这一段中讲了武术家如何收徒、传承武术,甚至还左手右手几个慢动作展现了武术家的高超本领……
有网友吐槽道:“这一季的镜头也太乱剪了吧,停留在食物上的单个镜头都不超过2秒,却用了慢镜头拍一个老人练武术?”
这种重人物煽情,轻食物溯源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第三集。例如第二集中煎饼馃子摊的下岗再就业大妈,还有四川弃医从麻辣烫的贴心女婿,都很强很励志。但有观众纷纷脸懵:这是在做美食类的感人励志节目吗?
还有网友表示
钵钵鸡麻辣烫混为一谈了
第二集把钵钵鸡和麻辣烫混为一谈(钵钵鸡、麻辣烫、串串、冷锅串串真的都有明显区别,各地区别不一样而已,请乐山的同学不要再争啦)
胡辣汤是河南小吃
硬生生放到杭州来?
上海知名美食家
策划人沈涛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随着舌尖3的播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吐槽。
因为没空,所以没有完整地看过这一季,只看了一些段落,只能先抽象地发表一点意见。等有空仔细看完全片,再补全补正自己的观点。
仅从这一季已经更换过的记录片顾问团队阵容来看:
邱庞同教授,专职中华饮食文化研究,特别是宴席文化的研究,所以这一季专门有了“宴席”一集;
王仁湘,历史考古学者,包括对中华饮食文化传统的研究;
尚哈玲,世烹联中餐专职秘书长,和另一位顾问:中烹协专职副主席边疆先生一样,都是对中国现代饮食文化最有全面性信息资源的人士。
而美食专业方面的顾问,高炳义是鲁菜大师,在美食和烹饪方面应该比前二季一帮媒体出身的“美食家”更专业;
彭林是历史教授,在纪录片中应该是把关美食文化遗产这一块,至少更有专业性;
姚伟均教授,曾经对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饮食礼俗、中国传统文化等进行过很长时间的学术研究。
所以,很明显的是,这一季与前二季最大的区别,是更偏重于对中国美食文化的诠释和演绎,而非画面感以及一些美食的细节处理。而后者恰恰是前二季的强项,并由此导致之前若干年大量的美食视频都在过分强调画面的美感而忽略了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播。
而缺乏美食文化的精髓,恰恰是现代中国餐饮美食行业的软肋。老祖宗那么多的创业,在这几十年都被消耗殆尽,却不见真正的美食文化的创新。
前不久曾经有一位餐饮美食届的朋友这样对我说:很多活跃在餐饮界美食界的朋友,至今仍然在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中餐是多么的伟大,老外是怎么也无法理解的。但他们充其量只是做出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几道菜,却根本没有解决中餐的美食文化传承和创新这一课题,这也是导致中餐的国际地位依然不如日餐,国际餐饮行业对中餐的理解也非常有局限。
所以,我倒是会从了解中国美食文化的维度去开始看这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国》……
截至目前:豆瓣上前两季评分分别为9.3和8.4,而第三季目前的评分则下跌到6.8分。看来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欢迎大家留言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