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黄浦新闻

胜似亲人的家门口医生

2018-3-1 0:00:00发布62次查看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胜似亲人的家门口医生!打浦桥街道1.7万居民签约家庭医生2.0版

 


图说:知道沈祎爱喝可乐,老人特意送上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全面深化综合医改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不久前,上海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中心有21名家庭医生,签约“1+1+1”居民17000余人。日前,记者随家庭医生来到社区,感受家庭医生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女儿心事解决了

91岁高龄的金老伯因多年前的一次脑梗塞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他长期卧床在家,平时的起居都是女儿和家政阿姨轮流照顾。再加上年事渐高,金老伯出现了很多并发症,就连从床上坐起来这个小动作,对他来说也成了奢望。

两年前,医生王杰来到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职,担任金老伯的家庭医生。通过这几年的服务,金老伯的病情比较稳定,女儿金女士对此也挺满意,但偶尔也会因为照顾老人生活起居上的小事和王杰抱怨,特别是父亲的大便问题,成了她的心头大事。小王医生知道后,专门写了促排便的食谱,并再三关照金女士,“老伯长期卧床,肠子蠕动减慢,需要人帮他运动。”

王杰手把手教金女士怎么帮老人揉腹,并配合一些中医养身穴位进行按压。果然,几周后,老人的排便习惯好多了。春节前,小王特地将自己书写的“福”字送上门,贴在老人的床头,金老伯一抬头就能看到。

图说:王杰在签约病人家中贴自己写的“福”字  

 

“田螺姑娘”来过了

 

医生施争艳有个“忘年交”沈阿婆,视力不好,又住在旧式里弄的阁楼上,每次上下楼都颤颤巍巍,看了让人心惊。沈阿婆家的灶头在底楼,做家务、烧热水要爬上爬下。每次施医生去看沈阿婆,除了看病外,还主动帮阿婆做家务,烧热水、整理一下过道杂物等。多年下来,施医生已将沈阿婆当成自己的亲人在照顾,而每次施医生离开,阿婆都要牵着她的手一送再送,像送自家小辈一样依依不舍。

今年冬天,上海的天气特别冷,沈阿婆的老寒腿又加重了,每次她从自己的小阁楼走下来都让苦不堪言。年前的一场大雪,更让阿婆家灶头上的瓦块掉落,漏出一个大窟窿。因周围邻居大都是同龄人,那几天,沈阿婆只能在瑟瑟冷风中洗菜烧饭。施医生闻讯后,立即来到阿婆家,趁阿婆午睡,默默找了块木板帮她把风口堵上,顺手还清理了灶台。沈阿婆看见后感动不已,她知道,这不是“田螺姑娘”来帮忙,一定是施医生来过了。

医患感情升温了

 

孙开梅是中心一名退休返聘的老医生,在岗位上坚守了44年。谢老伯是孙医生的家床患者,孙医生每周都会上门对其测量血压血糖,并在有需要时开取药物。孙医生有个习惯,每次上门都特别早。“血糖需要空腹测试,为了防止低血糖等不适”。

平常,孙医生总是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岗,即使自己发着高热,答应了患者要出诊就必须去,不让老人空等。有一次,常来开药的王阿婆因为下暴雨不便出门,没有及时来取药,想着第二天再来拿,却忘了那天是周末,站点休息。凌晨,王阿婆突发头晕、血压高,急着想拿医保卡看病,才想起来卡和药都在站点。情急之下,她拨打了孙开梅的手机,孙医生二话不说,立即冒雨跑去站点,帮王阿婆把卡和药都送到家里,自己却被淋了个透。

孙开梅是社区里的服务明星,平时居民遇到她骑着自行车在弄堂里穿梭,总要停下来问候。一些居民还当起了义务宣传员,逢人便说签约服务的好处。这些年来,凭着对签约居民的责任和关爱,孙开梅和同事们渐渐与很多患者成了良友、知己,甚至胜似亲人。

 

图文提供: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黄浦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