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特别是2016年底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研学旅行得到快速发展。由同育创新素养教育联盟主办、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承办的同育科考是研学旅行与科学教育、自然教育、生命教育融合的典型。这个寒假,同育科考再次出发,走进深冬的天目山国家级保护区,探索白雪覆盖下的神秘自然。
本次天目山科考活动师生成员共计22人,往返超过500公里。在天目山全程步行,全员累计66万步以上,实际野外科考及课程时间超过24小时。
活动共计三天,第一天从上海出发直达杭州临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此时的天目山已经被白雪笼罩。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仔细寻找鸟类小动物的巢穴,收集鸟类冬季活动轨迹的样本。晚上同学们参加了由郭教授主讲的《鸟类生活习性与生态环境》讲座,同学们认真听取课程,并积极和郭教授交流当日的科考数据。第二天,科考队全体成员背着干粮和水,开始深入天目山,开启一整天的自然探秘,沿途中,队员们不断观察记录天目山植被的生物特征,有的同学还在天目山野写生和摄影。当天活动的目的地是天目山蝙蝠洞,队员们相互搀扶,走进了神秘的蝙蝠洞,在洞中,学生们采集了蝙蝠冬眠的生物数据。第二天一天的考查活动下来,队员们一共观察到了近20种不同的鸟类。回到驻地后,大家在郭教授及各位老师的带领下,开始用专业仪器对采集到的各种样本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最后一天,同育联盟科考队围绕“生物适应环境,是被动还是主动”的话题展开辩论,同学们根据前两天实地调研和学习内容开展激烈的角逐,妙语连珠,当仁不让。
同育科考作为研学旅行,不同于“春、秋游”活动,更不同于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活动。同育科考是注重集体性的活动,在集体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与同伴相处的真实机会,过一种真实的集体生活,让眼、耳、鼻、手、脚、脑等“动”起来,从而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在注重集体性之外,同育科考还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够给予孩子们更丰富的体验感受,这是家庭和学校课本不能给予的。在科考过程当中,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老师们倡导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这样在体验中学习的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合作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坚毅的品质以及创新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育科考不是学校课堂的“搬家”,而是校内课程的有机延伸。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但仅有课堂是不够的,我们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自然。
同育科考集同济大学的高校资源、智勇教育的社会资源、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等联盟校的学校资源于一体,高校教授、机构专业导师、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将课堂和课程带到了自然当中,拆掉了传统课堂的“围墙”。在科考过程中轻松地学,自由地学,这样才能保证科考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才能保证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相互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