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多集镇,民间有“三里一小镇、十里一大镇”的说法。《崇明县志》(1985-2004)中有44个集镇概括的记述,其中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14个、原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11个、农场场部所在地集镇8个、其他集镇11个。由于地域的变迁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集镇的兴衰变化也比较大。其中,侯家镇就是原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之一。
侯家镇,位于城桥镇东6公里处,东傍张网港河,西至山阳村3队居民点,北邻新南横引河,南靠聚训村2队,老南横引河和陈海公路横穿镇区。2000年12月,侯家镇与原城桥镇合并为新的城桥镇。
侯家镇在清光绪初年已成市。相传有侯姓业主在享沙长泯竖河(今张网港)东侧、施翘河(今县城西南1公里的施翘河,旧时往东北方向流经桥镇普济桥、东三江口镇再向东入二条竖河,桥镇至二条竖河的施翘河,后拓宽成老南横运河)北侧建房定居并开店设摊,后逐渐形成集镇,人们因此称之为侯家镇。而后黄、施、陈姓等富户先后定居镇上,开设店铺。镇南(老南横运河南侧)有黄姓东、中、西大宅。
原侯家镇老街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由贡生施振麟在长泯竖河上建造了通济桥,街道由此向河西延伸,成为西街。至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侯家镇东西横向合观街道跨越长泯竖河东西两侧,长达1公里,设有南货店、邮局、药店、豆腐店、车行、酒店、农贸市场、竹坊、布莊、理发店、茶馆店、茶食店、盐行等30余家,中间黄家宅创建聚训公学。
1927年7月,侯家镇划为东平乡,历任乡长有徐、施、黄姓等均是侯家镇人,侯家镇也成了本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29年,崇明修筑自桥镇至向化镇的崇东公路途经镇区,侯家镇商业日益发展。
原鳌山影剧院
1951年,镇南聚训公学拓展为区中心小学,后改名为聚训小学,区公所设在西黄家宅,侯家镇西街设区供销合作社,经营日杂百货,开设铁、木、竹手工业社、棉花收购部等商业网点。而后在镇南(今老南横运河河南,张网港河西)辟有粮食代购代销门市部(1955年改制为粮管所、粮库),1956年在镇南建侯家镇税务所。侯家镇成为城桥镇东边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原侯家镇邮电局
1958年,长民竖河拓宽为张网港河,侯家镇东街消失。同年,人民公社建立,社址在原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迁至镇区中部(今长侯路、陈海公路路口),镇南开办崇明农业大学。1967年镇南聚训小学附设初中班;1978年中、小学分设,初中部取名城东中学,与聚训小学并存。
原鳌山供销社
1984年镇南建有县属农科所、气象站、种子站、手工业联社,镇办集体企业阀门厂、综合厂、玻璃厂、建筑站、运输站等;张网港河西河沿旁有集贸市场和侯家镇公共汽车站。1986年,在张网港河西100米处辟建自陈海公路向北长800米宽11米的长侯路。老镇的店铺纷纷向长侯路南端两侧迁移,昔日侯家镇横向一条街演变成以镇区东西向的陈海公路和南北向的长侯路“丁”字形的新街道。
原鳌山玻璃制品厂
侯家镇农贸市场
二十一世纪初,长侯路两旁有各类商店和修理服务部100多家,其中南货烟杂商店10家、理发店10家、建筑装潢商店6家、生产资料供应店5家、药店2家,还有缝纫店、绱鞋店、铁铺、木工场、圆作店等。
原集镇上的理发店
镇区工业主要分布在集镇的西端和北端。二十一世纪初,有工业企业10家,主要有鳌山净水器厂、鳌山自来水厂、鳌山棉纺厂等。镇区有城东中学和以烈士黄东华名字命名的黄东华希望小学,还有中心幼儿园。位于镇区西首的侯家镇卫生院是侯家镇地区的主要医疗机构,卫生院还设有护理院。2001年,乡镇区划调整后并入城桥镇卫生院,后又建成城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鳌山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