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小学有一面2㎡的“数学百度墙”,因一位学生的提问而建——在一节“人民币的认识”的课上,有位学生问道:“为什么分的面值只有 1 分、 2 分、5 分,角的面值也一样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和共鸣。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建议学生们可以从“数的组成”这个角度去思考,也让老师意识到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关联性的好机会,于是,“百度墙”诞生了。
“百度墙”建在学校的 “闹市区”,每天人头攒动,吸引着不同年段的学生来提问,甚至家长们也参与其中,有些提问不仅超出一般教师的专业知识,还不全是数学问题。“百度墙”有 2 平方米大小,分为三个区域, 分别是提问区、答疑区、互动区。所有学生、教师、家长都可以在答疑区回答问题。为了保证每问必答,当发生有的问题无人回答时,就由管理小组委派的值日人员进行处理。为了提高提问的质量,各班学生的提问,首先交由班级的2名“百度信息员”进行初审,并按照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中的生活问题等进行分类,交由所任班级数学教师再审,最后分批推送。
“数学百度墙”是一个平台,给予学生更广的质疑空间,因为没有时间限制、可以不署名、不分“高级”与“低级”的问题,学生们在“百度”的过程中,锻炼了敢于提问的胆量、“长”出了一双会发现问题的慧眼,培育出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奇思怪想“纷纷出笼”,还解决了课堂空间有限,有时没有提问时间的缺憾,同时打开了班级和班级、年级和年级之间的交流壁垒。
“数学百度墙”是一个孵化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一个学生的好奇心触发更多学生的好奇心,让一个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探寻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与探寻,从而实现无年龄段、无学科边界的合作与分享。整个学校学习与研讨的热情,也因“数学百度墙”的诞生而高涨。就连同学之间日常聊天,也会问“今天你百度了吗”。老师们也可以通过百度墙了解到学生学习的状况、认知特点、学习心理,从而不断反思和调整各自的课堂教学的内容、策略、节奏与评价。
“数学百度墙”是一个家校共育的通道,家长们接送孩子时,也不忘忙中偷闲到百度墙看一看,了解孩子的学力水平、兴趣所在,与子女聊天时多了些共同话题。许多家长也开始“上墙”,“百度墙”已然成为学校“家校共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