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中心医院开设医学运动处方专家门诊
2018-2-12 15:06:00发布71次查看
治疗慢性病,医生除了开具一张药物处方外,还有一张运动处方辅助治疗,体育与医疗在杨浦区中心医院携手。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杨浦区中心医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科研所、杨浦区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共同合作,共同开设医学运动处方专家门诊以来广受好评,一些慢性病患者更是慕名而来。内分泌专家、营养师、体院教授、区体质监测中心专业人员“四位一体”的复合型运动处方诊疗团队运转初见成效。
复合型体医团队联合诊疗
药物处方运动处方双管齐下
据院方介绍,杨浦区中心医院的医学运动处方专家门诊设在每周四上午,主要针对代谢异常,包括肥胖、糖尿病前期、代谢综合征、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糖尿病以及骨质疏松人群。诊疗团队由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内分科专家、营养师、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和杨浦区市民体质监测中心专业人员共同组成。门诊旨在通过医学检查与体质测评相结合,开具医学运动处方以及个体化营养指导,并根据一段时间后的观察作运动处方的调整及营养跟踪,最终达到改善高危人群的代谢异常、延缓和控制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控制体重、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心肺耐力、改善体质;防治骨质疏松的疗效。
近日,63岁的糖尿病患者姚先生(化名)前来复诊。走进诊疗室后,姚先生发现为他诊疗的有三个人:杨浦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成玮,上海体育学院体教运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海峰,还有一名杨浦区中心医院的营养师。复合型的医疗团队让姚先生倍感新鲜,他开始讲述自己的病情:由于饮食不健康,他常会在饭后血糖高,有一次他在家自行加量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导致出现低血糖症状,十分难受。如今春节将至,少不了走亲访友,姚先生害怕自己的血糖会有反复。对此,营养师告诉了姚先生在春节期间饮食上需要注意地方,列举了一些容易使血糖升高的食物,让姚先生注意。成玮医生和马海峰教授详细询问了姚先生目前胰岛素的使用量和平时的生活习惯。得知姚先生平时缺乏运动后,他们共同为姚先生开具了运动处方:每日坚持在家进行深蹲运动,通过运动辅助药物治疗。姚先生现场在马海峰教授的指导下,尝试了深蹲运动,了解相关动作要点。收获运动处方和饮食注意事项后,打消了春节期间顾虑的姚先生高度评价了运动处方专家门诊的诊疗方式,“其他地方的糖尿病门诊就是给我开药叫我回去吃,这里除了开药还告诉我怎么通过运动来帮助治疗,告诉我饮食时要注意的地方,我觉得很详细,很符合我的需要。”
健康生活方式可提升药效
用运动处方增进慢病疗效
杨浦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成玮表示,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生活习惯,常会导致药物控制效果不理想,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患者还会因为血糖控制不佳而自行增加胰岛素剂量。虽然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有效药物,但是过量使用不仅会导致低血糖,而且还会增加体重。因此,成玮认为对于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来说,除了要开具药物处方外,还需要通过运动处方和合理膳食来改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辅助药物,达到更好的疗效。“尤其是在慢性病的诊疗领域,药物处方和运动处方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欧美国家运动处方已经广泛地投入使用,我们希望通过开设医学运动处方专家门诊进行尝试,通过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来辅助用药,更好地达到控制代谢类疾病的疗效。”目前,杨浦区中心医院的医学运动处方专家门诊所收治的患者都会定期在杨浦区体质监测中心进行体成分测试,通过健康评估的方式来检验阶段疗效。
国际医学界已达成共识,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转的,逆转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和饮食的结合,达到改善代谢的目的,从根本上达到预防和治疗代谢性疾病的目的。上海体育学院体教运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海峰表示,调整膳食,将营养与运动相结合,减脂增肌会对代谢类疾病患者起到有益效果。“糖尿病患者要管好自己,将运动也当作药物,不仅仅是胰岛素。”马海峰教授表示,门诊曾遇到一位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跑步、健身房等常规运动方式不适合他,这对医生来说或许是个难题,但是他就通过运动训练中的“迷你带”这一科研成果,通过不增加心血管负担的方式解决了那位患者的运动难题,“事实证明,体育与医疗之间可以有效配合,达到‘1 1>2’的效果。”目前,在上海市体育局指导下,上海体育学院正在与杨浦区中心医院、上海体育科研所、杨浦区市民体质监测中心进一步研究、论证社区体医结合范式,通过健康关口的前移,引导市民主动追求健康,将运动融入生活,进而达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效果。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