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反腐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浦东着力惩治群众身边腐败
2018-2-13 8:11:00发布92次查看
“村是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村干部的腐败挥霍的是党员群众对党的信任,我们纪检监察干部不能视而不见。”不久前,在查办该镇某村村委会主任等4名村干部涉嫌贪污受贿案后,浦东新区三林镇纪检监察干部张帆深有感触。
群众的“痛点”就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要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反腐倡廉实际成果。为了进一步传导压力,覆盖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浦东新区纪委以推动基层自办案件“去零化”为突破口,使反腐倡廉向基层延伸、压力向基层传导、责任向基层落实。
扎下身去摸情况
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是正风反腐的“前哨”,具有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近距离监督”的天然优势。“能见度”建设开展以来,浦东140余名基层专职纪检监察干部深入一线,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导向,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在刚刚出现违纪苗头的时候就及时开展谈话提醒,在“发病”前“治未病”,让“咬耳扯袖”成为工作常态,把反腐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浦东潍坊新村街道纪工委书记张培峰一直随手带着一本大开面的《工作纪实本》,这个本子是浦东每位纪检监察干部的“标配”,随时记录,随时待查,目的就是通过监督责任工作记实制度来督促纪检监察干部走出办公室,变“坐堂”为“出诊”。让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到农村、社区和基层站所中去,主动了解情况,挖掘问题线索,推动监督执纪问责日常化,履责“可视化”。正是这项名为“能见度建设”的举措,让广大纪检监督干部“见人、见事、见效果”,扎下身去,摸情况、听心声、回关切,为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提供保证。
“在问题线索处置中我们始终贯穿着一个理念,就是发现问题越早越主动、查处问题越小越主动、整改问题越彻底越主动。要抓早抓小就必须抓到最基层、最细小、最日常去。”新区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压实责任动真碰硬
2017年,浦东新区纪委在市纪委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历时5个多月集中精力重点突破了涉及动拆迁领域的“316”专案,挽回经济损失6300余万元。同时,紧盯“小官贪腐”,集中查处了某镇集体资产投资经营公司总经理和某镇动迁办主任涉嫌滥用职权案等。
为了进一步传导压力,覆盖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浦东新区纪委以推动基层自办案件“去零化”为突破口,使反腐倡廉向基层延伸、压力向基层传导、责任向基层落实,从制度层面有效解决问题线索处置“拖而不查,查而无果,有果不处”瓶颈。截止2017年12月,全区36个街镇自办案件“去零化”工作全面完成,共立案70件,党纪处分70人。“‘去零化’一开始容易被误解为压指标,现在实实在在的效果,让大家看到了这是一种动力机制,更是一种责任压实”,新场镇纪委书记夏利明说。
敢于动真碰硬才能出实效。2017年,浦东新区纪检监察机关和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共受理举控件1135件,处置问题线索1044件,初核676件。党纪政纪共立案267件,同比增长30.2%,其中自办案件165件,同比增长54.2%。审理案件251件,共处分249人,处分处级干部30人,同比增长57.9%。
初核量下降,立案量大幅上升,这个“成反比的数据”,背后蕴藏的是执纪审查的理念由“有信办案”向“无信办案”的转变,也体现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化被动为主动,敢于动真碰硬,体现严管实治。
实现派驻全覆盖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要查办一个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解决一类问题,切实把治标成效转化为治本成果。”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察委主任单少军表示。
为了进一步消除监督盲区,浦东新区积极稳妥推进派驻机构改革,逐步实现派驻全覆盖,形成巡察、派驻、监察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2018年浦东将组建10个派驻纪检组,实现派驻全覆盖。派驻纪检组通过“不冠单位名,去标签化;不点对点驻点,去部门化”,真正实现派驻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基于浦东的现实需求,浦东新区纪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的精神,建立澄清保护机制,给干事者鼓劲,为敢为者撑腰。研究制定《关于建立检举(控告)失实澄清保护机制的暂行规定》,对受到错告、诬告等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在一定范围内澄清是非。执行以来,区纪委对数名区管干部进行了澄清保护,基层纪委也通过不同形式对干部进行澄清保护,推动形成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