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模仿的是声音外壳,超越不了艺术创造
2018-2-9 10:58:00发布71次查看
“向科学致敬!首部人工智能配音纪录片《创新中国》发布”,配音演员赵岭日前转发的一条新闻在微博上引发不少网友讨论,他刻意圈出新闻中的如下字样:“这部纪录片还是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大型纪录片,节目解说部分全程运用人工智能配音,已逝‘配音大师’李易的声音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重现’。”
“我该给学生教什么?只是一个好听的声音?只是一个正确的发声方法?只是标准的吐字归音?当然这些也是必须掌握的。”“配音演员的声音是否该有版权保护?”赵岭的困惑也是配音行业的共同思考。不仅是配音,写作、音乐、影视等领域如今都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人工智能可以代替艺术创作吗?
人工智能“复活”配音大师
“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这段深沉雄厚的声音是很多人岁月记忆中的一部分,这段声音来自配音演员李易,他还曾为《再说长江》《大明宫》《美丽中国》《人类星球》《迁徙的鸟》等多部纪录片及影视作品配音。遗憾的是,这位优秀的播音员2013年因病去世。在《创新中国》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模拟,这段熟悉的声音再度响起,不少网友惊叹流泪。这部纪录片也是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大型纪录片,节目解说部分全程运用人工智能配音。节目制片人刘颖和徐欢表示,这不只是对李易的致敬,更是对创新精神的诠释。
上海市朗诵协会会长陆澄感慨道:“在配音领域,数字技术模拟手段又比以前精准化了,这是一个飞跃。”作为曾经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他很关注科技给声音领域带来的改变。他记得,早在七八年前,市面上就出现了声音采录技术,通过采录特定人物对一些字词、字母、音素的读音,可以模拟这个人物的声音。不过,当时模拟出来的声音更像朗读而非朗诵,声音相对淡一点,没有立体感。当时的陆澄给出的判断是“很了不起”,因为用科技模拟人声,必然是某种程度上的进步。
纪录片《创新中国》的发布,证明模拟人声技术在过去几年实现了飞速发展。“声音‘以假乱真’变得越来越简单,最早时候,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发音库才能模拟,现在只要获得这个人几句话的音频就可以了。”在一家计算机视觉创业公司任相关领域研究员的小鲁说,“如果一个播音员的播音方式已经很成熟了,人工智能学习、模拟是没问题的。”由于应用前景宽广,不少科技公司加入其中,试图分一杯羹。
人工智能配音的“以假乱真”,配音演员是否需要向声音演员去转型。“在塑造角色上,配音基本还是从属的地位。但由于近年来游戏、动画、广播剧、声优舞台剧大量出现,就不能按照配音演员来要求自己了。在这些作品中,配音演员在创作上已有主动权,配音演员就成了声音演员。甚至出现声音演员创作的人物在制作成电视剧人物时,需要前期演员去贴和声音演员创作的人物。这就真正体现出声音演员的价值了。”赵岭说。
模拟人声能替代配音演员吗
在陆澄看来,模拟人声技术有很高的价值,可以降低人力成本,节约劳动力。“就声音艺术来说,如果某些领域只需达到基本、中等层面的声音传播,而不对美学欣赏方面有过高要求的话,声音合成有积极意义。实用层面上的语音替代,可以提高效率。”陆澄的观点也得到部分网友支持:“科技进步是人类的进步,现阶段没感觉到对配音领域有什么冲击。”
然而,在一些配音演员眼里,人工智能配音的出现却有另一种意味。有配音演员表示:“看了视频非常震惊,可能快要失业了。”网友“挖挖”的观点引发不少网络配音爱好者的共鸣:“播音和配音的职业人员,绝对不能不警惕语音采样与合成技术。科大讯飞完美合成已逝的李易老师的播音,把我吓呆了。即使那个人已经去世,语音合成引擎依旧可以用他的声音来播任何节目,而且就和他生前一样完美,还带感情的。”他认为,电视行业播音可能不会被取代,但广播中的实时新闻类、电影电视剧以及游戏配音人员可能会被颠覆。“传统新闻类播音,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把信息公布于众,根本不需要什么个人情感。电视上的新闻节目背景播音(新闻播放过程不需要主持人露脸)可能会被这种高效率方式取代。电影电视剧和游戏都可能会使用此技术来提高制作效率和节约成本。”
记者询问一位从事影视剧、游戏配音的配音演员,他表示,对于“被替代”并不担心,“有可能在特定产品中部分取代,但目前依然需要母音支持采样,我希望并欢迎任何技术辅助以缩短时间成本。”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会改变配音行业,但未来是否是颠覆性的改变还需要更多实践时间,目前只看到科技趋势,核心技术点在于语感流畅性及情感表达部分。
“我觉得人工智能配音对这个行业能起到促进作用。”赵岭表示,在人工智能配音的冲击面前,自己还是比较乐观的。“长久以来,人们已形成惯性思维和流程模式,人工智能配音的出现,意味着我们面临更多竞争。冲击会引起声音工作者思考,有思考,才有进步的可能。”
完美合成声音演员的声音,也延伸出声音版权立法的话题。声音演员的声音是否该有版权保护?“据我所知,大多数没有版权保护,少数有。”一位配音演员表示,如果能为声音版权立法,对声音从业者及全行业都是种保护。陆澄提醒说,声音的模拟或名人声音的“复制”,需要有法规约束,在声音采集前需征得对方同意。
不能颠覆的也许只有艺术
人工智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再一次突破,让人联想到虚拟偶像洛天依、可以看图写诗的机器人小冰等,它们在带给人们惊艳的同时,也在某一瞬间给人类带来恐惧。
“我比较悲观,不止是配音行业,可能将来一大部分的人都会失业。”网友小锦设想,现在也许只能用已有的音源来做AI配音,随着科技进步,将来也许能自动生成可细化调节参数的音色,就像游戏“捏脸”一样,能调系统音直到完全满意。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认为,相比纪录片旁白,配音艺术具有不可替代性,机器是无法取代演员的。“这个事情刚出来我也有些震惊,没想到电子合成音发展这么迅速,已经可以模拟出感情。冷静下来后想,我对这个事件的恐惧和震惊处在正常范围。”网络广播剧爱好者苏二认为,用人工智能来还原李易声音,其出发点在于还原一份感动,而这份感动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虽说互联网颠覆了很多行业,但关于艺术创作的似乎一个也颠覆不了。就像《死亡诗社》里面说的: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有一种声音我们听过,却没有见过,这里有一群与众不同的人,他们是怪物,是疯子,也是匠人,甚至是天才。”近日,湖南卫视推出国内首档原创声音竞演真人秀《声临其境》,豆瓣评分达8.3分。节目每期邀请四位台词功底深厚或声音动听的演员、配音演员同台竞技,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通过声音比拼实力。节目组解释,配音演员“用自己的声音塑造你所看到的世界,让这个世界有了情绪和温度”,因此节目希望寻找到声音的“天才”。节目好评如潮,似乎也论证了人类在声音艺术上的极致钻研,始终动听如斯。
在陆澄看来,并无必要去“恐慌”人工被完全替代,因为人类的创造性有其独特的一面。“同样一首诗,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心情,朗诵出来的效果都不一样。”他认为,语言艺术始终处于创作之中,人工智能能模仿一次、两次,但永远不能替代真人原创的、现场的语言艺术表演,“机器无法达到本能地创作,或者说,最关键的、极度个性化的,尤其是充满情绪的情感艺术,机器是否能达到100%的精准度,还有待讨论。”
在小鲁看来,尽管人工智能通过学习,能以假乱真模拟真实人声,但他始终不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真实的配音演员,“人会创造一种风格,同样是配动画片,可能这部和另一部很不一样,机器一次只能学一种风格,但人的配音风格是与时俱进的。”小鲁认为,机器或许可以随机生成一种风格,但这种风格不会有特性,“人工智能模拟人声不像阿尔法狗下围棋,围棋有一个‘赢’的优化目标,但配音没有这种标准,机器要做到有‘艺术性’的风格,很难。”
小鲁及其同事更关注声音合成技术在直播等泛娱乐领域的应用。他举例说,“如果主播在直播时调侃一个人,利用技术突然换成被调侃者的声音,节目效果会很戏剧性。”在他设想中,利用声音合成技术制作柯南的“变声蝴蝶结”,可以转变为多个特定人员的声音;也可以将“换脸”和“换声音”合二为一,这样会很有娱乐性。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