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属各相关学校:
现将《黄浦区2017学年“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相关学校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黄浦区2017学年“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
2017年1月24日
附件:
黄浦区2017学年“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
高中体育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的通知》文件精神,根据《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特制定《黄浦区“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核心理念为引导,结合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年龄特征,以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自觉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实施黄浦区“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以下简称“三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区域内学校体育转型发展和内涵建设,促进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学校体育的联动建设,促进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素养的提高。
二、主要目标与任务
(一)主要目标
在区域内稳步推进“三化”教学改革实践工作,进一步使课程目标与课程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精心设计和创新,优化教材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小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身体活动能力不断增强,身体素质明显提高;确保初中学生体验更多运动项目,形成稳定的运动兴趣,发现符合自身爱好的体育项目,为今后参与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奠定技能的基础;高中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和运动特长,自主选择某一运动项目作为自身锻炼的基本项目。通过“三化”,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探索可操作的运行机制。
(二)主要任务
1、落实课改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的选配与创新
依据《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进一步学习“三化”教改的文件精神,通过校本教材或教材内容的优化,规范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及体育行为;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基础运动技能及自我健身意识。提供初中学生多种体育项目的体验,促进体育爱好的发现,激发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自主健身的行为习惯。开设高中学生更多的运动项目,满足其专项体育锻炼需求,发展其运动技能和掌握相应的运动知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选配与创新,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教材内容的健身性和兴趣性、游戏化和多样化,兼顾知识、体能、专项经历和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内容设计。
2、总结区域经验,探索教学方法的运用与特征
“兴趣化”体育教学方法力求趣味性和集体性,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凸显集体性、合理性和灵活性,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侧重于小组合作性和集体竞赛性。“多样化”初中体育教学组织要体现多种教学内容、多种体验、多种组织形式等,探索运用教学方法实现“多种”的要求,同时也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小群体性和对抗比赛性。“专项化”高中体育教学的师资配备、场地资源和教学方法要有更高的学科技能和专业要求,以满足学生对专项运动的教学需求,并持之以恒的保持参与兴趣。
3、汇总实践成果,梳理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小学低年级以身体素质发展和身体活动方法为主要内容,运用语言评价和等第制考核评价方式;小学高年级以身体素质发展和基础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运用语言评价和等第制考核评价方式。初中学生以身体素质发展和基本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运用语言评价和百分制考核评价方式。高中专项化以某一项目的技能与知识,结合专项体能的评价方式。三个学段进行总结,逐步形成本区域各学段的校级或区级教学实践评价内容。
三、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评估调研(2017年9 --12月)
1、教育局组织建立教学改革工作组,会同教育学院指导光明中学、格致初级中学、蓬莱路第二小学等试点学校制定2017学年三化工作方案,并组织力量开展过程评估。
2、由教育学院牵头,组织区教学改革专家组对“三化”试点学校的师资配备、项目设立、场地设施、班级数量、课时安排等进行基本情况调研,评估指导各校对实施计划的具体落实情况。
3、试点学校结合调研评估的结果反馈,对本校开展的体育课程改革工作进行进一步思考,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体育课的兴趣爱好、体能技能基础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开展课题研究,以教研组团队建设为抓手,以任务驱动开展课堂教学,为学校探究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立足课堂,汇总经验(2018年1月——2018年5月)
1、保证“三化”专项教研活动。做到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定内容;组成校际教研联合体,开展每月一次教研活动,区体育教研员深入各学校了解、掌握和指导教学工作。
2、教学内容“三化”特征呈现。小学低年级教学内容以体育游戏呈现;小学高年级教学内容以基础运动技能+游戏方法呈现;初中基本运动技能(田径、体操、游泳、打球类、小球类和新兴体育项目)和学生选择项目的动作技能以及发展相关身体素质方法呈现。高中专项化项目的开展,提供学生更多的选择。
3、开展“三化”课题研究。以试点学校教师为骨干,以任务驱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依托区域教学资源,形成多个学习共同体,探索课程改革;提交试点工作总结以及通过现场会的形式展示成果。
4、进行“三化”经验总结。开展基于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三化”的要求,聚焦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实践研究。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试点学校的经验交流与工作小结,对实施“三化”后的教和学形成共识,及时查找问题,总结经验,逐步全面推广“三化”改革实施工作。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表彰宣传(2018年6月——2018年7月)
1、试点学校提交“小学兴趣化、中学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评优工作资料。
2、教育学院组织各试点学校提交开展“三化”的工作评审资料,外请专家,对开展阶段性教学改革的成果进行评审,评选出区域先进学校给予表彰。
3、教育局组织优秀学校进行“三化”工作优秀经验的宣传汇报,并会同教育学院组织优秀课堂的教学展示。
四、管理与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区教育局成立“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项化、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工作小组,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资源统筹,组织督导监测,加强实践指导,整体推进学校体育工作。
2、教育学院组织区课程改革专家小组,定期对试点校进行指导。按市教委相关要求定期指导检查,提出调整意见,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3、学校应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研究、制订本校的实施方案,负责学校层面的决策、管理、保障和协调工作,使“三化”工作成为体育工作的突破口,从而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政策制度保障
学校要根据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制定配套制度,如体育教师工作量的测算、体育经费的投入办法、体育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体育教师的培训等,使政策制度有利于体育教师的发展。
(三)体育师资保障
学校要配齐、配好体育教师,充分挖掘和合理安排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学校要为承担改革任务的体育教师参加培训提供时间和经费保障。教育学院将相关培训内容纳入市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管理。
(四)经费物质保障
区教育局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五)运动安全保障
学校要制定运动安全制度并张贴在相关场所,定期组织人员检查,维修各种设施和器材,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结合身体练习,加强运动安全知识讲解,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帮助学生学会有关防止运动伤害的方法。同时要加强学校的医务保障工作,做好运动伤害的及时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