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生活探究课程”的浦东设计和实例 》首发式在浦东举行。该书由浦东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并纳入“浦东教苑书系”,生动而详实地记录了第一教育署师生参与“生活探究课程”的深度和热度,体现了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浦东,在课程改革上的速度和高度。
首发式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执行委员张华教授认为,浦东对“生活探究课程”的实践体现了教育改革者的良知、责任和对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不懈追求。“去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我在带领课题组成员研制‘纲要’的过程中,直接借鉴了浦东‘生活探究课程’的研究成果。浦东的课改实践,为全国范围内实施‘纲要’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范例。”他说。
落地浦东十余年 从学校延伸到教育署
“生活探究课程”即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探究主题,通过探究体验、动手操作、服务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课程。2005年,在以张华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团队的支持下,浦东的10所中小学率先开展“生活探究课程”的实践。
2014年年初,作为全区试点,第一教育署以教育内涵项目为引领,在署级层面开展规模化实验,并逐步形成了“教育署主体推进—核心组集群实施—专家指导介入—学校校本实践”这一具有浦东特色的课程运作机制,为区域性课程建设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一个由时任署长黄捷挂帅的生活探究课程项目组应运而生。由于参与学校数量较多,考虑到各校学段的多样性以及课程建设能力的参差不齐,项目组还以集群的方式组建了以8所学校为核心的8个子项目组。这些“学校共同体”坚持共享共建的原则,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学校特色共享,并在组织过程中坚持三个“一”:每校至少承担一次教学展示任务,每次至少有一节研讨活动,每次至少邀请一位专家。
截至去年年底,参与一署项目的学校数量达44 所,占署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的67%,参与“生活探究课程”的指导教师达226人,班级达296个。首发式上,第一教育署署长曹忠认为:“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具有主体性觉悟的探究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者。本书的出版,在区域层面为讲好浦东教育故事、创新浦东教育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教师找“料”学生“烹饪” 改变师生重塑学校
从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到平等谦和的探究参与者,在“生活探究课程”的实验过程中,一批浦东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引导他们去认识世界、了解生活。
瞿伟是浦东新区顾路中心小学的一名自然教师。两年前,他进入生活探究项目组时曾有不少疑问:什么是“生活探究课程?”它和我教的自然课有什么关系?在专家的指导下,他明白了“生活探究课程”并非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需要教师从自己熟悉、擅长的学科内容中找“料”,然后和学生一起“烹饪”和“品尝”。于是,瞿伟选择熟悉的水仙花种植主题,邀请学生一起就“水仙花生长的快慢”开展长周期的探究。他发现,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影响水仙花生长快慢的因素,还学会了用DV拍摄视频、用Excel制作表格等。“课堂就这样延伸到了课外,‘生活探究课程’注重的是生活能力的综合培养,而孩子们在这个平台上展现出来的潜能,是他们在以往课堂上不曾表现过的。”他说。
如今在浦东,像瞿伟这样的教师们,改变着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他们结合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广泛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出一批探究课程。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凌桥中学预备(1)班的林健悦同学在首发式上分享了参与剪纸探究课的感受,他觉得:“生活探究课”为他的初中生活打开了一扇门:他不仅迷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和生活也更有好奇心。
除了对师生的改变,“生活探究课程”给学校也带来了新气象。浦东新区高行小学校长屠文华介绍,参与实验3年来,学校将“生活探究课程”直接纳入课表,做到了全面铺开、全员参与。在实践的基础上,学校还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以环境建设为导向,形成了一整套覆盖全年级的探究主题序列。此外,该校还依托家长资源开发了200多门家长志愿探究课程。学校针对中高年级的一次调查显示,“生活探究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而家长们也对此很支持。一位家长表示,孩子能自己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探究,不管最后是否有成果,只要他有探究的意识,愿意并能够将想法变成实践,会让孩子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