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3.8%,未来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4%以上。0.2%,从增长幅度看起来也许很少,但由于上海经济总量大,研发投入增加的绝对值也就非常可观。因此,市人大代表胡丽丽说:“对于我们做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其实,4%,不仅对于做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对于全体科技工作者,甚至对于全社会来说,也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众所周知,科技投入引发的科技创新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5年来,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突破,是与持续的研发投入带动紧密相连的。从总量看,上海r&d投入总量与投入强度稳步增长,全社会r&d投入强度从2000年的1.61%增至目前的3.8%。该强度已经超过创新型国家3%的投入水平,远高于国内2.1%的平均水平,在国内仅落后于北京和深圳。
4%,意味着上海科技发展的财力支撑将日渐强大;4%,也预示着上海科技发展一定会有更宏伟的顶层设计。“启动建设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海底科学观测网、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加快建设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等大科学设施。”“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启动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开通政府数据服务网,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上海未来科技工作的方向定位和具体举措,展示了上海科技大发展的难得机会,也为上海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大展拳脚的广阔舞台。“我们科研一线的同志深受鼓舞,我想,今后5年是上海科技工作者‘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好时机,有很多机会能够发挥我们科技工作者的特长。”市人大代表胡丽丽的感慨说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里话。
与此同时,4%也提出了一个如何更科学地管理和使用科研投入的问题。如从科研投入结构看,近年来经费投入试验发展领域的比例相对较高,而经费投入基础领域的比例则相对偏低。另有调查显示,上海科技研发投入效率和科技创新成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资金、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环节都有所反映。因此,通过不断深化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研发经费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依然有待深入探讨。(作者: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