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伊始,宝山红会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工作方面就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年初,区红会加大与献血办、团区委的合作,多点谋划,条块互动,积极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结合大调研活动,在工作中注重做好对街镇红会的指导,重点帮助街镇红会做好事先谋划与前期协调工作。自1月9日起,顾村镇、高境镇、上海大学、友谊路街道、张庙街道等单位分别以工作动员会、集中采集活动等方式揭开了2018年度全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征募工作的序幕。 上大:让爱深植于每个学生心中 1月16日,在上大的校园内,107名学生通过口腔粘膜拭纸采集的方式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自2001年上海大学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以来,至今该校已有4361名师生进行了造血干细胞样本信息采集,11名师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上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曾说过,上海大学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有爱心、有担当、有追求、讲奉献的人。秉承着这一授业同时育人的理念,上海大学始终把宣传、动员大学生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作为一项持续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让爱的种子深植于每一位学生心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沈晓蕾,上大第1位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她在2015年上大造血干细胞捐献动员会上与学弟学妹们交流时说道:“很高兴自己能给人以生的希望,因为带给他人希望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在学姐的言传身教鼓励下,同学们更加坚定了用爱的奉献来拯救他人生命的信心。 2013年,上大环化学院射线研究所43岁的窦大营老师,成功为重庆市一位患白血病的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当环化学院领导登门慰问并赞誉窦老师是“英雄”和“榜样”时,窦老师却平静地表示,每个人终生都在修炼德行,能以如此方式救人,不过是一次幸运降临的幸福而已。 张庙:从无到有,一次零的突破 1月18日,张庙街道10名团员青年通过口腔粘膜拭子的方式完成了造血干细胞信息采集,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从而实现了张庙街道长久以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零的突破”。 为了将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前期,张庙街道红十字会通过社区通、公众号、小区电子屏等途径发布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活动通知,号召广大团员青年、社区群众积极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同时,团工委还在街道青年团员中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培训,普及相关知识,消除大家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认识的误区。活动当天,区红十字会副会长金培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街道红会会长杨勇雷亲临现场为志愿者们鼓劲加油。 在这次活动中,去年8月份新入职的街道红会干部施嘉华,第一个进行了造血干细胞样本采集,他说,“这是救人的一件大好事,我又是红会干部,更应该做表率,让我先来”。 大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又壮大了 1月22-23日,大场镇红会在开展一年一度献血工作的同时,开展造血干细胞宣传。两天来,共有91名无偿献血志愿者撸起袖管,同时进行了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 陶莉娅,她是一位年轻的幼儿教师。2015年,当被告知其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儿配对成功时,她感到既幸福又幸运,幸福的是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幸运的是自己恰好是那个被选中的人。她成为了宝山教育系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 汪伟,一名80后新上海人,2016年年初,当获悉自己与一名14岁白血病男孩血样初配成功,便下定决心要呵护花季少年。希望自己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能像春天的种子,帮助花季男孩重燃生命的希望,为他开启人生的新航程。 据统计,近年来大场镇一共有1040名爱心市民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汗水凝聚爱心,真情得到回报。大场镇红会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征募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友谊:暖心腊八,行动传递真情 1月24日,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这天,友谊路街道21位青年志愿者进行了造血干细胞口腔粘膜样本采集。在这些志愿者中有来自机关的工作人员,也有居住在友谊地区的来沪人员,但大家希望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心愿是一致的,传递爱心的愿望都是那么迫切。 曾海,宝灵物业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上世纪90年代在社会公益宣传活动中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当获悉一位14岁白血病患儿的造血干细胞与他配型成功后,他毫不迟疑地进行了捐献。曾海说,作为一个九岁孩子的父亲,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能挽救一个小生命,挽救一个家庭,同时,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次“博爱”的示范,对他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用爱心点燃希望,用行动诠释真情。2018年的冬天有点冷,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感动着。 2018年,为了爱,他们时刻准备着,誓将这份爱进行到底;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他们将引领着我们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