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已经过去的2017年,闵行水务留下了许多喜人的成绩。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稳扎稳打地前进。如果在这些脚印中有某一个格外的深刻与醒目,那肯定得是贯穿全年持续推进落实的“河长制”工作了。
闵行区作为全国首批河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单位,于2015年初就在全市率先启动河长制工作。闵行区委、区政府也将落实河长制、优化水环境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内容。2017年,闵行区“河长制”工作在水利部两次督导检查中均得到好评。中宣部组织的十六大中央媒体专门来闵行进行采访报道,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个总结,七个关键点,带您全面了解2017年闵行区“河长制”工作。
一、实现每条河湖都有河长看管
2017年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要求,闵行区进一步完善河长体系设置,全面建立区—街镇—居村三级河长体系,全区共聘任各级河长692名,涵盖区域内1866个河湖和833个小微水体,在所有河湖的显著位置设立河长公示牌973块,通过各级媒体、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向全社会公布了所有河长名单。
二、确保每项工作都有规范可依
闵行区政府正式印发《关于闵行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各级河长办结合工作实际,分别制定会议、信息、督查、考核四项工作制度。闵行区河长办会同区监察局制定《闵行区河长制问责暂行办法(试行)》。
三、推动每个难题都有解决之策
为帮助各级河长更好履职,闵行区河长办牵头在全区开展专题培训活动50余次,培训2000余人次,实现了培训工作在街镇、村居一级的全覆盖,解答了河长“是什么”的问题;对每条河道建立“风险点清单、养护清单、考核清单”三张清单,让河长明确“做什么”;据统计,全区各级河长累计开展巡河、调研、会议等活动10000余次,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2000余条,做到守河担责、治水尽责。
四、引导每个群众都有护水意识
闵行区水务局在河长制实施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积极引导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治水护水。尤其是在老百姓身边、家门口的村沟宅河整治中,对整治方案、效果等内容进行调整。
整治前,水务部门会同村居河长,通过召开座谈会、公示任务清单等形式,征询群众意见建议,2017先后召开由村、居民参与的各类征询会50次,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优化调整建设项目;整治中,村级河长参与工程实施现场监督、项目验收;整治后,组织公众满意度测评,满意率达98%。
五、打造示范效应亮点特色模板
闵行区七宝镇作为闵行区河长制工作推进较快,成果显著的特色区域,依托河长制 “全国示范镇”的创建工作,先试先行,以“七化”(目标化、实体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群众化、激励化)为重点,以“三张清单”为指导,“三长联动”为抓手,“三个二运转”(即对河长巡查发现的问题,在20分钟内流转,2小时内到场,24小时内上报)为时限,推进实践河长制“四位一体”工作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市水务局也发文号召全市进行学习。
六、搭建闵行河长app信息平台
闵行区水务局通过建立公众微信号,开发河长app,完善河长信息公开、巡查数据采集、绩效数据分析等综合功能建设,绘制“静态信息展示、动态业务监管”一张图。同时,通过将app数据终端与区网格化中心数据平台进行连接共享,有效提升河长履职发现问题处置率,初步建立“信息化+河长制”工作模式,帮助河长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七、落实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模式
闵行区积极探索构建镇级河长责任制、村级河长负责制、村组长护长制、人大代表监督制“四位一体”的四制河长制,镇级河长、村级河长、村组长、人大代表各司其职、互相监督、互为补充,进一步凝聚各方合力,形成河长制“四个方位全面管理、一个整体统筹融合”的管理模式,构建“党政领导、条块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水环境治理新格局。
2017年,是闵行区河长制工作的起步阶段。闵行区水务局在完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区域化工作特点,出台了“四位一体”等创新制度和工作模式。2018年,我们将在此工作基础上,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复制推广经验做法,挖掘提炼镇域特色,为全区河长制工作取得均衡发展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