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镇区域面积72.54平方公里(全区面积最大的镇),下辖13个村、3个居民区,总人口约8.5万人。去年以来,该镇积极探索整区域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截至1月底,全镇日均分拣处置干垃圾63.58吨(同比下降13.82%)、湿垃圾20.35吨(同比增长36.95%);依托“两网协同”,回收废品从6.5吨/日提升至8.6吨/日,同比增长32.3%。
完善规范化设施设置。加大设施投入力度,去年共投资429.1万元,新建及改造“一房三池”(垃圾箱房、积肥池、分拣池、污水净化池)垃圾房63座,新建垃圾分类亭17座;配置分类驳运手推车14辆,为324家单位配置厂区四分类桶、办公区域三分类桶,为1200户居民配置家庭室内二分类垃圾桶。
健全垃圾分类管理机制。构建职责明确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将全镇划分为107个网格管理片区,每个网格片区安排3类人员,其中,垃圾分类志愿者负责指导村(居)民定时(每日6:30-8:00、17:30-19:00)定点(垃圾分类亭)分类投放干湿垃圾;网格长负责查验居民干湿垃圾桶分类以及(物业、外聘)保洁员分拣垃圾情况;保洁员负责二次分拣、记录垃圾四分类(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和干垃圾)情况并形成台账。单位垃圾强制分类方面,由镇社区服务中心聘请第三方永盛保洁服务社,对企业进行每月两次的现场指导检查,将分类情况反馈至镇社区服务中心,对分类不达标且拒不整改的则移交城管部门进行执法。
强化考核激励提升参与率。在村(居)委会绩效考核中,将“垃圾分类”从原来的“环境卫生”类别中单列出来,分值由原来的5分提高至15分(与环境卫生同等分值),由镇社区服务中心派人与第三方外聘检测人员共同针对垃圾源头分类、保洁员二次分拣、农村积肥池纯、垃圾分类清运等指标进行打分,综合考评分类实效。下一步,计划将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率与网格长的收入相挂钩,进一步提升网格片区内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