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红烧肉来一份,还有洋山芋也来一份……”2月13日,天空飘着细雨,上午10时刚过,家住方松街道西林花园小区的居民金银芳已经早早来到位于思贤路上的街道社区食堂。她拿着两个饭盒,在打饭窗口前精挑细选起来。
走出小区南门,穿过一个路口,步行大约10分钟,就能到方松街道社区食堂。由于家里老伴腿脚不便,70多岁的金银芳经常上午早早来到食堂,趁着就餐的人不多买了饭带回去给老伴。“家里的老头子早就盼着食堂营业了,他说我烧的红烧肉没有你们烧的好吃,嘴都变刁了哦!”早已是食堂熟客的金银芳趁着打饭的时间和厨师冯师傅拉起了家常。
不一会儿,居民陆续来到食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自备饭盒。一些人现场吃一份,再买一份带回家晚上吃;还有人直接买了带回家慢慢吃。“我每天都来这里购买午饭,社区食堂做的家常菜口味好,吃着放心。”陆老伯家住海德名园小区,年近八十,身板硬朗,每天中午来街道社区食堂“打卡”的他,在这里结识了不少“饭友”。“我正考虑把房子换得离食堂更近一些,那就更方便了!”陆老伯说。
2008年开办的方松街道社区食堂,开办之初就本着便民、为民的宗旨,如今已成为方松街道为民实事工程的一块“金字招牌”,赢得了良好口碑。近年来,随着街道人口的不断导入和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对社区食堂的需求越来越大。去年初,在居民的期盼中,方松社区食堂西部店开始营业,自此,住在方松街道西部的许多居民就餐更方便了。
“社区食堂的菜吃得放心!师傅们也热情!”买好了饭菜,扣好饭盒,再装进包里,两鬓已经斑白的金银芳与厨师、工作人员一一道别。但凡说起食堂,她总会连连称赞。
“像金阿姨这样的老客户还有很多,食堂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个买饭吃饭的地方,更是一种依靠。”食堂负责人吴向华告诉记者,食堂春节期间歇业7天,有些忠实“粉丝”非常不舍。“居民们的认可让我们很感动。”吴向华说,今年,食堂将在保持原有菜品优、菜量足、价格实惠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更多松江本帮菜和传统点心,让更多的居民吃得开心、吃得暖心、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