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优势新动能 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2019-2-13 14:51:00发布62次查看
科技高质量发展,贯穿了整个2018年,全市上下朝此目标攻坚克难,已呈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态势。2019年,上海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市长应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如何进一步提高经济密度、实现高质量发展?毋庸置疑,我们仍要聚力前行,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推进成果转化、培育新优势新动能。
提升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将着力提升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集聚更多的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设施群,持续建设张江科学城。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在科研经费使用、创新成果权属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高标准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国际运营试点平台。
据了解,2018年,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比上年增长50.2%。这从一个侧面证明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市科技党委书记刘岩认为,从创新链加速向产业链的转化,还需要继续在体制机制上大胆改,大胆闯,上海就将在创新成果权属分配方面进一步探索。刘岩说:“现在不是比例的大小,是蛋糕多少的问题。没有大量的源头产出,后面怎么转化?实际上是调动科研人员的智慧,让他们在源头上有更多的新思想、新发明、新创造。只要源头有水,我们不愁这河流没有流淌的水流。”
刘岩表示,2019年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元年,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的巨大潜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要充分认识到创造之于科技战线的重要意义,把富于创造体现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体现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上,全面激发科技系统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奋力创造科技创新发展的时代新篇。
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蓄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加快落实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政策,深入实施智能网联汽车等一批产业创新工程,推动中芯国际、和辉二期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量产,实现集成电路14纳米生产工艺量产,推进昊海生物、ABB机器人、盛美半导体等项目开工建设。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改造示范项目200项。淘汰落后产能1000项。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合理提高工业园区、城市副中心等区域容积率,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平方公里,强化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提高城市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
正是在创新驱动下,目前上海制造业呈现出新一轮发展局面。过去一年的工业投资增幅创近十年来新高,新兴产业正在为上海经济未来增长蓄力。市科委主任张全表示,要抢抓机遇、加快布局,系统构建创新体系,强化对项目、平台、机构、资金、人才等各类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配置,完善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各类创新机构和平台为支撑的科研体系布局,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主动性和能动性,提升突破速度,抓好落实推进,强化在市场规律下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启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以全球视野、全局思维,系统谋划新时代上海科技创新的指导方针和总体思路,提出科技改革发展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
张全强调,要深化改革、重在落地,落实科技体制改革意见,更加注重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更加注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更加注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将主体活力的激发和供给方式的改革相结合,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整体改革,营造开放、包容、多元的创新生态环境。
上海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近几年,上海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标准实施人才高峰工程,集聚更多世界级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探索符合市场导向和产业变革趋势的职称评价办法,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贯通制度,努力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2019年,唯有培育新优势、新动能,方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正如《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全市上下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做到迎难而上。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