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盘由居民亲手做的美味佳肴、一个个居民自发表演的节目、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笑脸……跨年的好时光里,斜土街道的嘉乐公寓、卫星大楼80多位居民欢聚一堂,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提前吃了顿“年夜饭”。 一桌“年夜饭”邻里乐融融 “美丽的嘉乐我的家,内外整洁美如画……嘉乐卫星放声唱,幸福歌声满天涯!” 嘉乐公寓的活动室里传出了熟悉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优美旋律,仔细听歌词却发生了变化。原来是嘉乐、卫星的热心居民重新填词,改编而成的《美丽的社区我的家》。走进活动室,这里早已张灯结彩,来自嘉乐公寓和卫星大楼的80多位居民将这里挤得满满当当,为的就是这顿迎新“年夜饭”。 “团圆饭”的缘起 “团圆饭”作为嘉乐公寓的“传统项目”,可以追溯到2001年。那年的元宵节,小区党支部发动党员、部分居民“聚在一起”,吃上一碗汤圆、一盘春卷。“聚在一起”这个传统也延续至今,逐渐转变为大家熟知的嘉乐“年夜饭”。 2016年的第一顿“年夜饭”形式简单,参加的居民也不多。第二年,为了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其中,改为自助餐的形式,由业委会购买餐具,菜肴则由居民自己准备,平时喜好文艺的居民还自编自导了小节目,进一步丰富了“年夜饭”的形式,能吃、能看、能玩、又能聊。到了2018年,“年夜饭”规模再次扩大:嘉乐居民们迎来了好邻居——“姊妹楼”卫星大楼的居民们,还通过电视平台,让整座城市都知道了这幢老大楼里的新传统。 2016年,嘉乐公寓启动小区综合治理工作。大楼环境的改变,让居民们作为“嘉乐人”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大大提升,眼界也从自家门前“一亩三分地”扩大到了整个社区,开始更多地考虑集体利益。有了这样一股向上的力量,无论是楼道清洁还是垃圾分类,任何工作在嘉乐公寓都能开展得十分顺利,居民们也都以“主人翁”的身份,维护着嘉乐大家庭的和谐。 嘉乐公寓的改变也影响到了其他小区,首当其冲的便是“邻居”卫星大楼。这次的“年夜饭”活动,就是两幢大楼各自的党支部和业委会联手开展的。 但这并不是卫星第一次参与嘉乐的活动,在2017年的“嘉乐”元宵猜灯谜活动中,就出现了卫星大楼居民们的身影,活动中悬挂着的灯谜也出自“卫星”的一位“书法高手”之手。两幢楼的居民以文会友,不亦乐乎。 这两幢“姊妹楼”之间的情谊,可不止表现在“携手过佳节”这一方面。2017年,在街道指导下,肇清居委开始推行“嘉乐+”模式,即把“党建引领、物业自管、居民自治”的“嘉乐模式”在肇清的其他小区推行,首先选择的就是相隔不远、同为沿街独栋大楼的卫星大楼。 非机动车停放困难是“卫星”的“心病”,依托小区综合治理,这块长期“心病”终于有了“良药”:两栋大楼的党支部及业委会党的工作小组分别结对,经过沟通讨论,商定由双方业委会共同出资,对“姐姐”嘉乐公寓的地下非机动车库房进行翻新改造,合理规划空间用途,供双方居民共同使用。这下子,既解决了“妹妹”卫星大楼的停车难题,也拉近了两楼居民间的距离。 嘉乐+,惠及更多家 “看看隔壁的嘉乐改变了这么多,我们卫星什么时候也能像嘉乐一样呢?” “邻居进步了,我们也不能落后,卫星一定要加油!” 看着老邻居的改变,“卫星”的居民也渴望着能紧跟嘉乐脚步,让自家小区也焕然一新。居民主动配合,两幢楼的条件又比较相似,因此“嘉乐+”模式在卫星大楼的推行非常顺利,仅用了十天时间就完成了楼道堆物的整治。 卫星大楼的垃圾分类工作也借鉴嘉乐模式,开展得卓有成效。嘉乐公寓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专程到卫星大楼进行指导,将嘉乐公寓由“党员三先”带动形成的“一个平台、一套制度、一支队伍”的经验“传授”给卫星大楼,很快,卫星大楼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突破。 小区综合治理需要的是不断向上、一直进步。所以,互为“姊妹楼”的嘉乐和卫星之间又多了一层“良性竞争”的关系:从一开始的相互关心和帮助,到现在的相互竞争监督。 有嘉乐的榜样在前,卫星大楼居民做什么事都铆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这项工作嘉乐能做好,我们卫星也能,而且要做得比他们更好!”甚至在“团圆饭”这样的亲邻活动上,居民们也会就小区治理的问题进行交流取经。两栋楼的党员骨干、业委会成员等也一直给居民鼓励打气,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姊妹楼”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嘉乐+”模式在卫星大楼的成功实践也点燃了斜土社区里更多的小区。据了解,借着去年业委会换届选举的机会,另一个位于肇嘉浜路临街的无物业小区已经开始向嘉乐“取经”,开始学习嘉乐的自治模式。 自治的关键在人。斜土街道将继续探索实践“嘉乐+”社会动员模式,以党员先想、党员先议、党员先行的“三先”工作法为引领,充分调动、凝聚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楼组居民代表的力量,组成小区治理核心团队,积极开展从党内动员到社会动员的探索尝试,用周边生活向美、向善的点滴改变激发每一位小区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小区自治人人参与、家园事务家家共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来源: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