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上海2035”生态空间规划探索

2019-2-13 5:37:47发布78次查看

  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球城市发展的引领下,与“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同步,上海开展了生态空间规划工作,并纳入“上海2035”总体规划成果之中。本文基于生态空间概念内涵的延伸与演变,通过对上海生态空间规划“从分到合”的发展脉络梳理以及发展趋势研判,提出在新形势下上海生态空间规划在总量统筹、空间优化、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实施机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求。以上海为例,思考和探索新时期超大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编制技术方法。
1生态空间的概念内涵延伸
1.1生态空间概念
对于生态空间的概念,国家层面已有相对明确的定义。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提出,生态空间包括天然草地、林地、湿地、水库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荒草地、沙地、盐碱地、高原荒漠等。2017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提出,自然生态空间涵盖需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
1.2 上海生态空间概念内涵延伸
长江入海口的地理区位、江南水乡的农耕文化以及冲积平原的生态特色,决定了上海一方面没有原始森林的积淀,另一方面也无法开展大面积的林地建设,“农林水复合,林田湖相间”已成为上海重要的生态特色。同时,集中城市化地区的公园建设也为上海市民提供了大量的生态休闲场所。因此对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的市域而言,生态空间的内涵应强调复合性的特征,将国家层面所定义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中的绿地均纳入生态空间范畴,涉及近海海域、林地、绿地、河湖水系、湿地、耕地等各类生态空间要素。而生态空间概念的延伸也要求上海在生态空间规划中加强生态空间的综合统筹及体系衔接。
2从分到合的规划发展脉络
通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以及《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两个关键规划的比较可以看出:一是规划理念逐步从改善城市环境向维护生物多样性转变,从以人为本到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二是规划重点从原有的中心城范围逐渐扩展到市域以及区域范围,关注更广大生态空间的综合统筹;三是管理方式由计划式的生态空间建设管理逐步转化为全域生态空间管控,从“环楔廊园”的建设要求到强调规划控制线的落实。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与《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比较表
3新形势下的规划技术要求
3.1 全球城市生态空间发展目标
从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最新战略规划中的生态空间发展目标来看:一是在战略空间上关注复合型生态网络对于生物多样性、文化、城市安全、休闲等功能的作用;二是在具体建设上,既关注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效益的提升,同时也强调生态空间满足市民休闲需求的作用。而上海在这些领域尚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在生态空间规划上也面临新的技术要求。
伦敦、纽约、东京生态空间发展目标与策略一览表
3.2 上海生态空间规划技术要求
3.2.1 生态要素的综合统筹
对上海而言,未来的生态空间建设一方面应关注生态空间总量的提升,即加强绿地建设;另一方面则应强调通过生态要素合理布局实现生态效益提升,通过水、田、林等生态要素的布局优化逐步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
3.2.2 生态空间的结构优化
上海的生态空间从总量上正在稳步拓展,但同时也存在空间布局失衡的情况。一方面,中心城人均水平存在不足,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另一方面,上海以楔形绿地和生态间隔带为代表的主城区楔形生态空间建设不足,生态空间结构有待修复和完善。
3.2.3 生态休闲需求的应对
在新的发展趋势下,上海市民的生态休闲需求正不断提升,体现在多方面的需求。首先是日常休闲活动的升级,呼唤公园绿地的服务覆盖水平的提升;其次是节假日休闲需求的升级,要求郊野大型游憩空间的建设推进以及自然生态休闲功能的挖掘;最后是休闲类型的升级,指向绿道、慢行步道等新兴生态休闲空间的体系建设。
3.2.4 生态安全隐患的挑战
未来在规划中,应通过生态空间的防护和衔接逐步加强城市的安全保障:一方面是通过协商消除区域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则应将城市的防灾和安全保障功能与生态空间相复合,在水源保护、防洪避涝、邻避设施防护、通风安全等方面发挥综合性作用。
4上海生态空间规划探索
4.1 全域生态要素的综合统筹
“上海2035”生态空间规划中更强调在全域要素统筹基础上对全市水系、耕地、林地、绿地、湿地以及其他各类要素的总量分配,合理确定生态要素的比例关系。在具体规划中包含海陆生态要素统筹和城乡生态要素2个层面的统筹。
4.1.1 海陆生态要素统筹
海陆生态要素统筹是对沿海发展的统筹,加强内陆、滨江沿海岸线和滩涂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在海陆统筹的基础上,确定岸线、湿地及各类生态要素的保护和合理布局。
4.1.2 城乡生态要素统筹
在规划中,应打破城镇空间与乡村空间、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传统界线,从自然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水、田、林等生态要素的占比,统筹布局要素空间,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市域的生态空间总量。
4.2 主体生态功能的布局引导
为解决上海生态空间结构失衡以及生态要素零散布局的问题,上海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生态效益提升为核心理念,在规划中形成生态走廊、主城区生态空间、生态保育区等主体生态功能区划,加强主体生态功能引导、结构型生态空间修复,促进各类生态要素的布局优化。
4.2.1 结构型生态空间修复
在规划中应突出“生态修复”的理念,尤其加强对主城区结构型生态空间的预控与修复,并制定一系列规划土地引导政策,推进低效、高污染建设用地的转型,为各类生态用地腾出空间。技术方法上,明确生态间隔带、近郊绿环、楔形绿地等的规划范围,并通过设定绿地率、森林覆盖率等生态指标以及建设用地占比等指标,以综合评价生态空间修复成效。
4.2.2 生态效益综合提升
上海生态空间规划应通过生态走廊、生态保育区的功能区划定,建立生态要素优化布局框架。在政策上,确定生态走廊的森林覆盖率、建设用地占比等指标,引导林地和水系向生态走廊布局、耕地向生态保育区布局,鼓励林水结合以及森林集中布局,提升生态服务价值,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
4.3 刚柔并济的生态保护框架
在国家层面对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管控的要求下,规划明确了生态空间分类管控的总体框架,区分禁止建设区以及限制建设区,保留一定的弹性,以确保生态空间要素的有机整合。
4.3.1 刚性管控
刚性管控核心价值在于保护体现独特生态价值的生态空间。上海确定了东滩、九段沙等生态空间核心保护区域,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区分了项目准入要求以及行为准入要求,划分了一类、二类生态空间的管理,以应对未来的精细化管理要求。
4.3.2 弹性应对
弹性应对的核心价值在于为生态要素布局的优化以及生态效益的提升提供可能。上海生态空间规划中提出三类、四类生态空间作为限制建设区,预留一定的弹性的同时,基于上海开发边界内外的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划分。
4.4 多元复合的生态体系建设
4.4.1 城乡衔接
在城乡公园体系、森林体系、生态廊道体系以及绿道体系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尤其应关注由于城乡管理差异造成的城乡体系不衔接的问题。生态空间的连接度成为体系布局中的关键指标,而水系则承担了重要的串联作用,成为构筑生态走廊、生态间隔带以及主城区生态空间的核心要素。
4.4.2 功能复合
功能复合也是生态体系建设的关键策略。一是体系间的复合,在各体系中,森林体系以及生态廊道体系关注生态本底,城乡公园体系以及绿道体系关注活动需求,4者应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融合性;二是各体系自身的复合要求,如城乡公园体系强调公园与体育、文化、生态、生产功能相结合等。
4.5 层层分解的规划实施机制
在实施机制上,超大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上海生态空间规划的实施应当层层分解,形成市、区两级规划实践统筹的平台。基于“上海2035”总体规划平台,上海生态空间规划对总体规划层面的总量、布局、生态保护以及体系建设等要求予以分解,旨在通过分区、分项等方式层层落实。
4.5.1 分区规划体系
分区规划落实分为两条主线。一是通过“1+17”的市区两级规划体系加强对17个区级规划的指引。二是基于全市生态空间结构进行分解,建立“10+9+16”的生态空间单元指引,形成对10条楔形绿地、9条市级生态走廊、16条生态间隔带的建设指引。
4.5.2 分项规划体系
在生态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的基础上,针对生态要素的管理需求,形成分项规划,对公园、森林、绿道、廊道等生态体系建设进行深化,完善各体系的建设布局以及引导要求。
5结语
“上海2035”生态空间规划,既要体现上海生态空间的特色,也要传承上海规划发展的脉络。针对总量统筹、空间优化、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实施机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求,规划开展了以下5方面的探索: 一是加强全域生态要素的统筹,包括海陆生态统筹以及城乡生态统筹;二是注重主体生态功能的布局引导,关注结构型生态空间修复以及生态效益的综合提升;三是实行刚柔并济的保护框架,强化刚性管控的同时,关注生态空间保护的弹性问题;四是突出多元复合的生态体系,强调生态体系的衔接与复合;五是落实层层分解的规划实施机制,明确分区、分项的规划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形成上海生态空间发展的规划蓝图。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