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黄浦推出“保护海派特色小店方案”

2019-2-13 10:28:10发布49次查看

据黄浦区消息:黄浦区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城区,既有南京路、淮海路等集聚着大型商业体的主街,也有分布在主街周围的后街支马路,一批富有海派韵味的小店蔓延生长。对特色小店的生存问题,黄浦区非常关注,在去年制定的黄浦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三年行动计划”中,重点提到了特色商街的发展,提出要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不久前,黄浦区又出台了“保护海派特色小店的实施方案”,提出对特色小店保护要分类施策,同时由政府做好统筹引导工作,将保护特色小店工作纳入到区商业规划中。
  五大区域集聚小店,各具特色
  有网友打过一个比方:到黄浦区不同的小马路上找有口碑的面馆吃面,半年可以不重复。黄浦区美食类特色小店多,以特色面馆为例,就有思南路的阿娘面馆、西藏南路老蟹沪味干挑面、鲁班路大眼面馆,丽园路香阁丽面馆、广西北路永兴面馆、雁荡路味香斋、瞿溪路宝泰面馆、西藏南路全面盛概念面馆、天津路张记牛肉面馆等等,都是在网友口中大神级的面馆,价格不一定贵但绝对食过难忘。
  黄浦是商业大区,林林总总的特色小店非常多,尽管小店更迭较快,但在岁月的沉淀中,还是有一大批特色小店生存下来,活得不错的也不在少数,宛若珍珠般分布在黄浦区的南京路商圈、淮海路商圈、豫园商圈、新天地商圈、田子坊等五大区域,且由于集群效应,各区域小店形成了一定特色。
  坐落于南京路商圈、淮海路商圈的特色小店,主要分布在支马路后街,以富有海派风格的手艺店铺及追求时尚的新潮店铺居多。如福州路上的百新文具馆、外文书店、古籍书店、美术书店、艺术书坊,虽都是售书的场所但各有特色,形成差异竞争;茂名南路上的庄容旗袍、长乐路上的瀚艺旗袍,融合了东方古典美学与现代时尚海派经典,年轻白领非常喜欢;云南路上的小绍兴、洪长兴等美食特色小店等,在老百姓中有口皆碑。
  豫园商圈内的特色小店,以民间匠人手艺街区和空间为主,在近年改造升级过程中,更是引进发展了一批更具时代气息的文创商店。如,以丽云阁、王大隆、上海筷子店等多个老字号老品牌为主的海派老字号特色商户,以展示来自江南各地、祖国各地的匠人作品为主的凝晖路民间工艺作坊区及文昌路上的匠人空间,以及一批符合时代气息的老字号升级店、文创特色小店等,形成了豫园地区独具历史文化气质的豫园文创街区。
  新天地商圈作为集文化、生活、餐饮、时尚于一体的特色地标,汇聚了具有鲜明辨识度的特色小店。如,位于兴业路的钲艺廊,充满民国风的精致珐琅瓷制品、首饰、小物件,连外国人都爱不释手。
  田子坊汇聚了大批文化创意店铺,涉及原创设计、时装展示、特色餐饮、特色零售等。成立于2002年的首家独立中装设计品牌金粉世家,以剪纸艺术承载上海历史、演绎海派文化的守白艺术,以独具匠心的设计与精湛的工艺赋予珠宝独特灵气的女之屋,以展现老上海市井文化,加上创新打磨的贺友直工作室,以展示摄影艺术的陈瑞元摄影、金选民摄影等,均在艺术家、画家及中外游人中有较高知名度。
  黄浦区很早就认识到特色小店对于主街商业具有重要的补充与辅助作用,在去年制定的黄浦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三年行动计划”中,为特色小店在黄浦区的发展勾勒了蓝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包括海派风情体验地、主题文化地标、国际美食潮流汇聚地。
  区商务委负责人说,打造海派风情体验地,以思南公馆洋房建筑、田子坊里坊风貌为承载,提炼街区气质,集聚特色文化创意品牌,引领街区时尚消费、休闲消费、文化消费风潮;打造主题文化地标,依托福州路文化用品街、金陵东路音乐文化街等已具深厚文化底蕴的街区氛围,进一步提升街区开放度和商业品质,使其成为沉淀文化经典,领略上海人文传承与内涵的窗口;打造国际美食潮流汇聚地,以云南路、湖滨路为代表,以差异化、场景化、个性化为发展方向,打造上海特色老牌美食荟萃、国际潮流餐饮交相辉映的美食殿堂。
  保护特色小店,分类施策
  近年,由于房租高企、外卖行业发展迅猛等原因,街边小店的生存空间愈发窄小;黄浦区一些小店也有一定的更迭。不久前,黄浦区出台了“保护海派特色小店的实施方案”,拟对区域内小店进行系统排摸、弄清底数,排定区海派特色小店名单,并召开相关企业、专家座谈会,就特色小店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听取各方意见。
  方案将海派特色小店分为四类,一是服务周边居民的民生特色小店,二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便民生活类摊点,三是独具上海情怀的海派特色小店,四是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特色小店。针对四类特色小店,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针对民生特色小店,对没有扰民、环保、邻避问题的业态,可与菜市场、大卖场建设相结合,打造邻里生活中心。针对便民生活类摊点,重点做好布点规划,进一步提升便利度和服务质量。针对海派特色小店,引导向区内特色街区转移,倡导特色街区作为特色小店的孵化地,谋求街店共生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街区影响力。如餐饮类的特色小店向云南路美食街集聚,文化类的特色小店向绍兴路文化特色街集聚等。针对品牌特色小店,引导有一定客群规模的品牌小店向主要商街的支马路转移,与市、区级商圈建设相结合,做厚“后街经济”。
  一条小马路的气质与入驻的小店不无关系,入驻小店经营得怎么样又与处在哪条小马路有很大关系。什么样的小店应入驻、什么样的不能入驻?交给小马路上的小店商户决定。方案提出,充分发挥社会在街区管理中的自治作用,鼓励特色街区设立商家协会,由商家协会对入驻街区设置准入门槛,制定负面清单,建立完善相应评估机制。同时,政府也不能缺位。方案提出,政府要做好统筹引导工作,将保护特色小店工作切实纳入到区商业规划中去,做到与商业规划、品牌(老字号)规划同步规划、同步扶持。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