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铜像及其周边地区被认为是上海的人文地标之一,其特有的那股内敛、低调的气息,与周边的岳阳路、汾阳路和东平路的知性、优雅和低调,是如此契合,看看都有哪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吧!
普希金铜像
普希金铜像位于岳阳路、汾阳路、东平路等交汇处的三角花园中心,1937年由上海俄侨为纪念俄国诗人普希金逝世100周年集资建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铜像仅留纪念碑残座。1947年在苏联驻沪领事馆倡议下,再铸铜像置其上。1987年8月,第三次在原址上建造,普希金铜像安置在高约3米的基座顶上。
1937年2月,普希金纪念碑揭幕仪式隆重举行
昔日,这里常有中国的作家和诗人崇拜者来此聚会,故又有“诗人角”之称。
岳阳路的人文篇章
从普希金铜像出发,向南而行,便走到了岳阳路。岳阳路北起桃江路,南至肇嘉浜路,筑于1912年,是法租界越界筑路之一。这条路曾以法公董局董事祁齐的名字命名为祁齐路。1943年10月改称岳阳路。
岳阳路1号,也就是在普希金铜像的斜对面,是一幢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共两层,坡屋顶,南向有突出的露台,中间呈半圆形。局部门窗洞圆拱券形图案,显示了北欧砖艺的影响。据说美孚大班及沙逊曾在此居住。
走到岳阳路44号,这是一幢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假三层,四坡顶,有双坡形老虎窗。这里曾是上海音像资料馆,保存有不少珍贵资料,对研究上海历史和发展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再往前的岳阳路168号是上海京剧院旧址,也曾是麒派艺术创始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居住过的地方。如今,院内草坪上竖立着周信芳先生的半身铜像。
对面的岳阳路145号是宋子文的旧宅,小楼建于1928年,是幢三层法式花园洋房。
宋子文旧宅
岳阳路190号是霖生医院旧址,这幢三层砖混结构的花园式住宅仍保持着1920年建造时的风貌。霖生医院创始人是一对牛氏兄弟。牛氏兄弟都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哥哥远赴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深造,弟弟则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两人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骨科医生。
霖生医院旧址
继续往前走,便到了岳阳路197号,这里坐落着气派的中国画院,院名是市长陈毅题写的,首任院长是丰子恺,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家、篆刻家都出自其内。
上海中国画院
岳阳路320号,建于1930年。这里早年原是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抗战胜利后,改为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解放后,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使用。
汾阳路的音符之梦
从普希金铜像出发,向东北方向行走不远,便到了汾阳路。汾阳路从前叫毕勋路。与音乐有缘的汾阳路的开端就是一个华彩,充满浪漫的诗情。和叛逆的诗人一样,它注定了与当今的浮华无缘。
汾阳路
沿汾阳路东行五六十米便是汾阳路150号,迎面可见一幢漂亮的白色建筑,它就是“白公馆”。这幢花园住宅建造于1924年,原为法国商人斯皮门的私宅。
1949年后,这座建筑先后是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越剧院的院址。上世纪70年代末,上海越剧院迁往复兴西路新址,整幢建筑曾被改建成对外开放的越友饭店,越剧院的一些前辈和演员以及越剧迷们都喜欢到这里来吃饭。
正对着太原路口有一条窄窄的弄堂,朴素的黑漆大门无言地伫立在街边,铁门上挂着一只老式的路灯,颜色有些斑驳的围墙里露出几幢古朴的房子,你定神一看,见围墙上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长方形牌子,上面写着“上海艺术研究所”7个大字。
紧挨着太原路的是汾阳路79号。高墙深处藏着一座典雅庄严的白色建筑。这里原来是法租界公董局总董的官邸,因其墙面为白色,故被称为“海上小白宫”。
“海上小白宫”
它建于上世纪初,外形为18世纪欧洲城堡式,是法国文艺复兴鼎盛时期住宅的典型实例。1932年后这里曾是日本驻华大使馆。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监察院江苏监察区监察使署,后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又在这里办公,作为在亚太地区第一任办公室地址。
1980年,上海市工艺品研究所在大楼内设立了工艺美术博物馆,美国前总统里根、英国前首相希思、拳王阿里以及埃及总统夫人、法国总统夫人也都曾光临此地,在参观工艺品的同时,也对这幢华美的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往前走,到了复兴中路口,可以看到一个用黑色铸铁栅栏围起来的大花园,里面“藏”着一幢漂亮的房子。这就是汾阳路45号。它建于1932年,是一幢两层高(局部三层)的花园洋房。
这幢远远望去犹如欧洲风景画般美丽的建筑原系海关税务司官邸,后来由海关副总税务司丁贵堂居住。丁贵堂是担任海关税务司职务的第一个中国人,抗战爆发后,他捐款5万元慰劳抗日将士。此楼后曾改为海关专科学校办公楼。
汾阳路是注定要让亲近它的人不断产生惊喜的,对面绿树丛中的汾阳路20号就是上海音乐学院,走入校园,叮叮咚咚的钢琴声穿花拂柳而来。
目光停留在迎面一幢有着半圆形落地长窗的洋楼前,砖红色的屋顶,用罗马柱分割开的宽大的西班牙式铁窗,楼上长长的阳台,屋子里传出来的悠扬旋律,周围簇拥着绿树红花。建筑、环境、音乐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令人遐想。这是音乐学院的办公楼,上世纪20年代是犹太人的俱乐部。
上海音乐学院办公楼
东平路的华丽过往
从普希金铜像出发,向西而行,就来到了东平路。
在这条马路上行走,就像在翻读历史的长卷,一幢幢老房子悄悄地掩藏在梧桐树的绿荫之间,然而,梧桐的华盖又岂能遮掩住它们那风华绝代的往昔和依然美艳的今朝!
东平路
东平路1号就在岳阳路口,这是一座建于1931年的欧式花园别墅,当年曾是中央造币厂厂长席德柄的府邸。奶黄色墙壁衬红色屋顶,黑色雕花铁栅栏环绕周围。小楼底层原有一道内廊,望出去曾是一片草坪,拉上网子甚至可以打网球,现在都不复存在。
东平路7号,建于1935年,西欧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这里曾是孔祥熙的私宅,现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使用。
东平路9号名为“爱庐”,它和庐山上的“美庐”、杭州西湖边的“澄庐”鼎足而立,都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爱巢。其中“爱庐”的历史最悠久。它建成于1927年,是蒋宋联姻后宋子文赠送给妹妹宋美龄的陪嫁之物,以作蒋宋在上海落脚时的行宫。
东平路11号,建于1921年。荷兰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有典型的荷兰式屋顶。这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为宋子文私宅。
图文:上海市档案馆官方微信@档案春秋、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