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psa)将推出多场电力强劲的展览及项目。
初春三月,中国第一代现代艺术家陈福善个展将来到psa,向观众展现其富于变化、不拘一格、自成一派的艺术创作。
psa“建筑与城市”将以法国瑞士籍摄影师埃莱娜·比奈的中国首展,开启建筑与摄影的“对话”。
psd设计中心则将展出荷兰设计团队托尼克的视觉设计展,发问设计为何,以及身处当今时代的视觉传达工作者肩负的担当。
陈福善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
策展人:沈揆一
时间:2019年3月21日-6月23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5楼
今春,psa将举办香港艺术家陈福善的个展。陈福善(1905-1995)是香港现代艺术史中举足轻重的奇人,他身兼艺术家、艺评者、教育者、策展人等多重身份,不仅探索了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和油画的本土化发展,还对香港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此次展览将完整地梳理陈福善不同时期的风景、人物、抽象、拼贴等百余件作品,向观众诠释其富于变化、不拘一格、自成一派的艺术创作。
陈福善原籍广东,1905年于巴拿马出生,5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他自幼便对绘画怀有强烈的兴趣,后自学成才。早期创作以写实风景为主,因其技巧之高、速度之快,被冠以“水彩王”的美誉。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香港迅猛城市化变迁与现代化发展促使他摆脱了写实风格,转向尝试拼贴、喷枪画、泼彩、抽象和超现实主义等技法与风格。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陈福善开始创作都市梦幻画,他将都市人物、鬼神异灵、水生生物放置于自成天地的图景之中,引领观者一同上至天境下至海底。这些画作布局灵动,自由率真,色彩浓郁,仿若一场脱离现实生活的荒诞梦魇。他笔下大量梦幻人物,从潜意识状态勾画出香港众生相,展现了香港这个华洋杂处的商埠在百年剧变下的文化心理状况。
陈福善肖像照
《东方》,1969,纸本丙烯,76.5 x 153 cm
《新年》,1972,纸本设色,135.5 x 68.5cm
《无题》,1987,纸本丙烯,98 x 130 cm
埃莱娜·比奈:光影对话三十年
hélène binet: dialoghi, works from 1988 to 2018
时间:2019年4月19日-7月21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3楼
今年4月,psa将举办法国瑞士籍摄影师埃莱娜·比奈(hélène binet)的中国首次大型个展。展览将全面梳理比奈在过去三十年职业生涯中的代表作,同时将呈现本次特别委任创作的《苏州园林》系列,展出共计百余幅作品。作为psa在“建筑与城市”展览与研究方向的全新拓展,“对话”将通过摄影的抽象情绪为观众开启一个理解建筑的入口。
《勒·柯布西耶,圣玛丽-拉图雷特隐修院,法国艾佛》,2002年,手工明胶银盐黑白摄影。艺术家供图。
《约翰·海杜克,安息者与其母之屋,美国亚特兰大》,1990年,手工明胶银盐黑白摄影。艺术家供图。
比奈曾在欧洲设计学院(intituto istituto europeo di design)攻读摄影专业,并很早就对建筑摄影产生了兴趣。她的创作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既关注历史文化遗迹,也曾记录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路德维希·里奥(ludwig leo)、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丹尼尔·利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及彼得·祖索尔(peter zumthor)等现当代主义建筑师的实践。在拍摄当代建筑时,她往往对于搭建过程和最终结果表现出同样的兴趣。比奈的作品极少囊括建筑全景,而是通过别具匠心的取景与构图升华建筑本身的语言。她的所有作品均由胶片拍摄,其中大部分由手工冲印。对她而言,胶片的局限性往往更能激发创作的巧思。
《扎哈·哈迪德,格拉斯哥河岸运输博物馆,英国》,2011年,手工明胶银盐黑白摄影。艺术家供图。
展览名为“对话”,埃莱娜·比奈认为:“摄影将流动的世界凝固,这样我们才得以洞察个中成分的奥妙之处。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需要反复拿捏线条、光影、留白、特写和背景、对象、构图和质感之间的对话,直至画面形成一个独立自治的叙事。”在本次展览中,比奈将邀请观众一同加入对话,探讨建筑的摄影表达。
埃莱娜·比奈于苏州园林创作现场,2018年。
《苏州园林,中国》,2018年,c型数码冲印。艺术家供图。
设计为何:托尼克视觉设计展
thonik: why we design
时间:2019年3月30日-6月2日
地点:psd
psa设计中心psd(power station of design)的开年首展将迎来荷兰设计团队托尼克(thonik)的大型个展“设计为何”。通过展出托尼克于过往25 年间的设计作品,展览将发问平面设计作为一种媒介的本质与意义,以及设计工作者在这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与担当。
thonik为荷兰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设计的视觉系统
thonik为psa2017年“身体·媒体 ii”展览创作的动态主视觉
thonik为“holland festival 2018”创作的动态主视觉
托尼克是由知名设计师妮琪·冈尼森(nikki gonnissen)、托马斯·威德肖温(thomas widdershoven)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创立的设计团队。托尼克专注于视觉传达设计,尤其是视觉身份、互动设计和动态设计,他们将设计与对媒介的大胆探索结合起来。托尼克寻求通过积极参与到正义与公平的对话中以改变世界。他们的创作植根于社会之中,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清晰的视觉声音。自2013年,托尼克与psa紧密合作,不断拓展与完善了psa的视觉形象,并为“上海双年展”“青策计划”“聚裂”等展览及项目提供视觉策划方案。
thonik在中国设计师沈浩鹏的设计基础上为psa的视觉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延展。设计以“当”字意向化的五根线条为出发点,以“不拘泥、开放、力量”为视觉动力玩味着“五根棒子的游戏”。
thonik为psa设计的员工馆服
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托尼克将充分发挥psd融“教育-展览-产品-休闲”为一体的空间功能。展览将以“公众”“独立”“改变”等11个关键词,串联起托尼克过往及正在进行中的代表性项目,呈现其不断探索多元文化形态的多种思考与实践。一间名为“托尼克精选50”的商店还将横空出世,收罗与陈列世界各地极具创想的设计商品与出版物。展览期间,托尼克还将在psd school开展一系列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