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9-2-2 5:00:19发布57次查看
1月27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开幕,应勇市长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集聚更多的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设施群,持续建设张江科学城。
在上海两会期间,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位于张江的大科学装置——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将于今年3月全面建成。
10pw超强超短激光装置
许多人知道x光,也听说过红外光,有人使用过激光治疗,也有人担心紫外光的灼烧,但是,你知道什么是超强超短激光吗?
超强超短激光其实就是峰值功率大于1太瓦 (10^12瓦),脉冲宽度小于100 飞秒 (10^-15秒 )的激光。超强超短激光可以在实验室内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强电磁场、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时间尺度的 综合性极端物理条件。
通过在极端物理条件下对物质结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可以使得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系统。超强超短激光大科学装置在台式化加速器、超快化学、阿秒科学、材料科学、激光聚变、核物理与核医学、实验室天体物理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正因为此,该项目一直备受重视。自从2016年12月底开始建设,到2018年7月底,实验大楼已建成,并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在经过各类调试后,计划于2019年3月份全面建成,将成为世界首个实现10拍瓦激光输出的装置,并建设4条次级辐射束线站。
按照规划,在全面建成后,项目将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并致力于长三角科创平台的共建共享。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李儒新表示,该装置主要还是面向物质科学、材料科学、原子分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等领域的科学家。
科学地标:从“一个”到“一群”
目前,浦东新区已经建成的大科学装置有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正在建设的有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浦东是国内大科学装置的集聚区。
未来,围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浦东新区将实施上海光源二期线站工程、水窗自由电子激光平台、sxfel用户站等大科学装置建设,以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
上海光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介绍:“上海光源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是目前我国建成的规模最大的加速器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公用科学研究平台。”其电子束能量为3.5gev,居世界第四。在科学界和工业界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每天能容纳数百名来自全国或全世界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这里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是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的大科学装置,该设施由上海光源内部的光束五线六站以及电镜分析系统、分子影像系统等9大技术系统所构成,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遗传信息的解码与维护、超大分子复合体前沿技术开发等。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主任雷鸣介绍:“蛋白质设施与上海光源其实有着必然性联系,我们的实验装置是安装在光源上的。正因为张江有光源的存在,上海蛋白质设施才能比北京先行一步建成。”
上海超级计算中心
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作为上海市2000年一号重大工程,是国内首家面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可共享的高端计算平台。中心目前配有“魔方”(曙光5000a)、“蜂鸟”两台高性能计算机,总计算能力超过250万亿次/秒(250tflops),自成立以来,为上海和全国的广大用户提供了高质量的高端计算服务。
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sxfel)作为第四代先进光源,正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张江园区建设。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sxfel)将是世界第三台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将推动我国在能源科学、生命科学、飞秒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大科学装置,助力长三角科创发展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中,李儒新院士代表科协界别做口头发言——
共建共用,让大科学装置更好服务长三角。
大科学装置是孕育前沿科技创新领域和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的沃土。21世纪物理学的三个重大突破——中微子振荡(1998年)、希格斯粒子(2012年)、引力波(2016年),都是依托大科学装置实现的,后两项成果在发现后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儒新在发言中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研究制定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十四五”规划阶段,如果从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统筹协调大科学装置建设,共建共用,就能使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布局更加科学,开放共享效果更加好。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