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2018年园区发展十件大事

2019-1-31 10:58:00发布68次查看

1、产业园区经济运行平稳,产出效率稳步提升
2018年本市产业园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851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近8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9313亿元,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87%。产业园区地均产出(工业总产值/已供应工业用地)突破75亿元/平方公里。国家级开发区地均产出达116.9亿元/平方公里,市级开发区达73.4亿元/平方公里。2018年本市产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约82600亿元,外高桥保税区、国际汽车城、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8个园区营业收入超千亿。2018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中列入上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共计59家。闵行、漕河泾、青浦、松江和金桥等5个出口加工区获国务院批准整合优化为综合保税区,将极大促进区域拓展功能、丰富业态、创新监管,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2、上海市产业地图发布,凸显园区载体平台功能
《上海市产业地图》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正式上线。通过发挥产业地图的指南作用,推动重大项目与产业地图精准匹配、快速落地,加快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等融为一体的产业要素体系。产业地图在“一心一环两带多区”的产业总体布局基础上,明确了各区及重点区域的产业布局定位,并将67个重点区域(园区)作为核心区,强化园区载体平台功能,推动政策聚焦产业集聚。主要包括融合型数字产业园(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业态混合型产业,如徐汇滨江、市北高新、桃浦、南大等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园(重点布局集成电路、机器人、航空、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产业,如张江、临港、祝桥等地区)、现代服务业园区(重点布局金融、航运、商贸、旅游等高端服务业,如北外滩、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地区)、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布局现代绿色农业,如金山廊下、崇明现代农业园)。
3、高质量发展系列文件发布,着力提升经济密度
市政府发布《关于本市促进资源高效率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本市全面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践行四个“论英雄”、着力提高经济密度。《关于本市促进资源高效率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为指导思想,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求发展,提出了开展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实施差别化资源配置政策、推动“35X”重点区域整体转型升级、加大腾笼换鸟政策创新等工作部署。《关于本市全面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的若干意见》在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民营、外资、国资共同发展方面,制定了高质量的土地供给、存量盘活和规划空间政策,主要包括五方面的产业用地供应政策、五条存量土地盘活路径和综合性的开发强度策略。
4、各类园区专注核心竞争力,多方位打造特色园区
市北、漕河泾、张江、金桥等园区充分发挥产业创新“场效应”,推动产城融合和业态融合,引领带动创新城区建设。张江科学城活力四射,“蓝天梦”、“中国芯”、“创新药”等科技创新成果频出,诞生多个“中国首创”。临港地区着力打造“国际智造城”和“滨海未来城”,加速推进特斯拉等重大项目落地,跑出了“上海服务、临港速度”。G60科创走廊发布总体发展规划3.0版,形成“一廊一核多城”的空间布局规划,从城市战略上升为长三角区域战略,一批重大项目动工建设。东方美谷建设再上一个台阶,吸引了本市25%的化妆品企业落户,完成了全市40%的化妆品销售额。上海化工区连续6年蝉联全国化工园区排名榜首,专业化品牌园区特色突出,参与编制的《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管理规程》作为国家标准颁布实施。市政府部署推进金山二工区深度调整、整体转型,重点打造节能环保、绿色材料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努力成为全市工业园区整体转型发展的示范区。
5、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创新中心和研发平台落户园区
2018年,特斯拉新能源汽车研发与整车制造项目落户临港,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放开外资股比后的首个外商独资项目,也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积塔半导体、大众MEB、国能汽车、海尔智谷等一批投资量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开工建设。ABB、中国商飞等高端制造企业纷纷在上海增资扩产。华力二期12英寸先进生产线建成投片,和辉二期完成主要生产建筑建设,中车高端深海机器人、上汽大通EV31成功下线。加强产业创新引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两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格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功能型平台启动实质性建设,工业互联网、工业控制安全等功能型平台获批建设,各园区与大院、大所、大集团合作共建产学研用工作平台。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8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突破600家。
6、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强园区合作共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三省一市共同推进下,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联合学院在临港松江科技城揭牌。G60科创走廊成立实体化运作的联席会议办公室,积极推进“一网通办”等改革举措,推动长三角九城市产业园区深入合作。松江区在安徽宣城合作成立“宣州松江产业园”,已有8家企业入驻并开工。青浦、昆山、吴江、嘉善签署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和多个专项协议,并明确了未来三年的对接事项。嘉定、昆山、太仓打造协同创新核心圈,将建立嘉昆太产业链创新联盟、嘉昆太科创产业园。嘉定区和温州市共同设立位于嘉定的“科技创新(研发)园”和位于温州的“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嘉定工业区温州园)”。金山区与平湖市共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全面启动一期基础建设工程。
7、“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助推园区转型升级
2018年,临港漕河泾、地产集团、张江、金桥、市北等品牌园区、大型企业集团与各区、各类开发区着力强化“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共同推动园区提质增效。临港集团加强与青浦赵巷、金山枫泾、嘉定江桥、崇明长兴等区域的合作,推动奉贤园区探索“镇园区管”新模式,助力镇域经济提质增效。张江-临港“双区联动”,协同打造浦东“南北科技创新走廊”。张江集团与金山区共同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推动“研发在张江、制造在金山”模式。宝山区与地产集团合作推动闵虹新顾城产业社区建设。上海仪电集团依托产业和物业优势,在浦东、徐汇等区打造智慧园区。宝武集团与上实、临港合作,探索吴淞地区转型升级开发机制。启迪控股、天安数码、联东U谷、金地威新等园区开发运营公司,积极参与区区合作,共同探索存量盘活转型升级路径。
8、园区加大产融对接力度,融资渠道多样化发展
2018年,上海开发区积极探索融资新渠道,深化产融合作机制。张江科学城与陆家嘴金融城联动发展,加快“产融创新走廊建设”,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市北高新着手打造园区产业基金,专注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力争形成“基金基地”的服务优势。临港集团逐步形成“基地基金服务”的运营模式,8月发行首笔境外美元债,9月成功发行沪上首单银行间市场双创债。紫竹高新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构建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及专业服务三位一体的紫竹科技金融服务体系。2018年12月,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正式成立,聚焦以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动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并加速推进形成具有核心技术与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优势产业集群。
9、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达20家,“四新”基地开展“体检”
2018年,金山新材料、静安大数据、松江工业互联网等3家产业基地获批工信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至此,上海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20家,同时培育和发展了8家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基地以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目标,以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化态势逐步显现,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市产业园区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推进新载体建设方面,市经信委与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完成了全市94家“四新”基地的实地调研和首批45家“四新”基地的评价工作,加强“四新”业态跟踪和分类指导,健全和规范“四新”基地的管理制度,做好政策服务。
10、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开发区笃志躬行再出发
“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制造新征程”主题报道系列活动推出,《上海地方志•开发区分志》完成初稿,铭记改革发展历程,新起点扬帆再起航。漕河泾、闵开发、虹桥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发展成绩显著。漕河泾以上海市2.25‰的面积,创造了全市3.6%的GDP。闵开发发展成为100%制造业、100%外资企业和100%土地开发完毕的园区,地均产出名列前茅,成为园区二次开发精耕细作的先行者。虹桥发展成为国内唯一以贸易中心为特征,集展览、展示、办公、商务、旅游、外事等功能为一体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部署“名园塑造”专项行动,推进临港、漕河泾、张江、上海化工区、上海国际汽车城等载体建设,力争到2020年形成5家左右世界级品牌园区。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