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儒文
■记者 彭旭卉
本报讯 新春来临之际,作为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在全市征集和资助的公益性项目,“帮侬一把,从心出发”公益服务在共和新路街道启动。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将通过组建一支家庭、社区、社会相结合的帮扶团队,为辖区内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量身定制包括社区关爱、家庭互助、社会支持在内的一系列综合类服务。
“硬性”保障外,尝试引入“柔性”支持
“我们希望改变过去单一的经济救助的方式,引入第三方力量,以需求为导向,开展精准帮扶,为政府政策保障提供补充和示范,让综合帮扶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更富成效。”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徐祥兴在1月24日上午举行的启动仪式上,代表项目购买方道出了项目资助的初衷。
记者了解到,“帮侬一把,从心出发”的帮扶设计包含多个方面:一是运用专业社工力量,分别从个人、家庭和社区等多角度介入,开展贫困家庭上门问候、心理咨询、沟通疏导、服务转介等个案帮扶服务,帮助当事人缓解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二是为因病致贫家庭搭建倾诉、分享、共勉的平台,促进家庭之间的交流,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互动模式;三是依靠社会力量、资源,为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提供经济援助、结对帮扶、医疗康复指导、营养膳食辅导,增加社区交往,重塑生存、康复信心。
“感谢政府在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能有人来关心我们,有了这些帮助,我的生活会更好”。身患癌症的顾老伯在仪式现场上台,连声感谢大家。“政策是不能改变的,但这些家庭的困难确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提供柔性的、多方面的服务,对刚性的政策进行补充。”
共和新路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表示,街道将通过‘一户一方案’来进行个性化的帮扶,为这些家庭注入更多力量,帮助他们度过困难,建立信心,逐渐实现脱困、脱贫,更好的反哺社会。
40户贫困家庭将率先享受服务
截至2018年11月,共和新路街道共有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为103户,涉及143人。与2017年相比,同比增长约20%。“一场疾病给一个家庭带来的除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有常人无法想象的精神、心理压力以及面临的社区交往、支持系统减弱的困扰。”为此,街道在本次项目中排摸出40户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含有大重病人员的低保家庭),除了既定的政策保障,尝试通过柔性的专业服务和社区关怀,帮助他们度过人生困厄,建立重归社会、脱困脱贫的信心。
项目启动当天,志愿者们就纷纷投入到服务结对对象的工作中。他们和受助家庭一起备年货、贴窗花,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病人上门提供专业服务,在佳节即将来临之际真正“帮侬一把”,共渡难关。
在延平小区,63岁的低保户虞英因为18年前的一场中风留下了后遗症,行动不便更不能工作,平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康复运动。当天,来自中经堂的级按摩技师刘笃兵来到她的家中为她按摩肩颈,并教一些调养身体的办法。“你以后每天可以做这些动作,第一个动作是站桩,站到你最低能够承受的范围,你觉得有点累的话就停一下,不累的话就站半小时……”
刘笃兵表示,今后将定期来虞阿姨家中帮她按摩身体,并进行一些康复运动的指导。记者了解到,根据虞英的身体状况和实际需求,街道定制了专门的服务项目,包括每周一次志愿者上门聊天、生活琐事帮忙,每两周一次的公益养生课程,及每月一次的专业技师康复服务等等。
家住洛川小区的80岁陈全厅患有严重的肾病,前不久更因骨癌做了截肢手术,而他的妻子也身患严重的肺病,老两口平日基本窝在家中,不敢出门。根据陈老伯的实际情况,项目安排了一名志愿者代老两口去医院进行配药,并在老人需要的时候进行帮忙。当天,志愿者洪可可为陈全厅配了一盒名为“金水宝”的肾病患者常用药,并与几名志愿者一同去他家送年货、贴窗花。临近中午时,志愿者还为老两口送去了两碗热腾腾的饺子。“在我最想不通的时候,他们来了,我非常感激他们的帮助。”陈老伯含着热泪说道。
共和新路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表示,这个公益性项目是“多方合作”的典范,符合社会救助工作精准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在政策保障基础上提供了柔性关怀和专业服务的补充,“这对我们加强民生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启示。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项目的成功开展将切实帮助受助对象战胜暂时困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