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值的废品有专人到小区回收,农户门前撤走了垃圾桶……在松江的居民区和农村,随着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网融合体系的不断推进,生活垃圾从源头到末端基本构建了一个全程体系,垃圾分类从城市到农村都有一大批铁杆儿“粉丝”,成为了居民和村民口中的“新时尚”。
废品有专人回收
在居民小区密集、商圈林立的城区,如何让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个网络有效衔接,实现两网融合发展,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分类减量,一直是方松街道近年来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不少居民的记忆里,曾经每个星期总会有固定的一两天,小贩摇着铃铛,骑着废品回收车,大声吆喝着,穿梭在各个居民小区。每当这时,居民们就会将攒了一段时间的旧报纸、废金属、旧衣物等拿出家门,秤重变卖。
然而,随着社区管理的精细化,越来越多的小区完善了门禁系统,废品回收小贩渐渐地被拒之门外、难觅踪迹。那么,居民们生活中产生的可回收垃圾又该如何消化呢?2017年6月,方松街道推出临时废品回收点,一经推出便获得居民们纷纷点赞。“既兼顾了小区安全又给居民垃圾分类提供了方便,回收点确实很方便!”去年夏天,世纪新城居民夏丹萍母亲家中更换空调,由于旧空调属于大件废品,不方便搬运。于是,她拨通了小区内临时废品回收点的联系电话,没过多久,回收点的工作人员便来到家中。经过估价后,旧空调顺利售出,并由工作人员运走,省却了不少麻烦。
“除了日常定时、定点的常规服务,第三方公司还提供上门收取废品的服务,对于不少老年居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福音,他们不必再为如何搬运这些废旧品而烦心。”方松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许一蓓说。
泰晤士小镇的回收时间是每周二、周五上午7时至11时,西林花园的回收时间是周日上午7时至11时……在推出临时废品回收点的同时,街道聘用的第三方服务公司详细制定了每个小区的时间表,通过街道微信公众号推送、居委会宣传等方式告知居民。截至目前,流动型废品回收点已经实现了辖区内66个居民小区全覆盖。居民定时、定点将日常收集的可回收物投交给回收点上的工作人员,便可以现金方式现场结算。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升级
叶榭镇东石村的垃圾分类党员志愿者罗水道已经65岁了,他的父亲已94岁高龄,却在耄耋之年学会了一项新鲜事物——垃圾分类。去年8月,罗水道告诉父亲,以后垃圾不能随便扔到门口的垃圾桶里了,门口的垃圾桶要撤走了,村里会给每家每户发干湿两个小垃圾桶,菜皮等厨余垃圾扔湿垃圾桶,其他垃圾扔干垃圾桶。“为什么要把门口的桶撤走?”老人产生了疑问。
罗水道解释说,垃圾桶放在门口不仅不利于垃圾源头分类,还影响外部环境。如今,叶榭镇政府统一为村里的农户配备室内干湿分类垃圾桶,并以网格为片区,每个网格安排三个宣传监督员,即党员志愿者、网格长和垃圾分类志愿者,负责开展上门入户宣传垃圾分类投放知识,查看居民家中干湿垃圾桶,现场指导分类投放,源头分干净了,后续工作就好开展了。
分好类的垃圾投放到哪里?东石村采取了定点投放的方式,即在一条自然埭(约有10-20户村民)上设置一两个干湿垃圾分类投放点,村民把家里干湿垃圾桶内干湿垃圾袋装后,自主到投放点进行干湿垃圾分类投放,方便保洁员分类清运的同时,减少保洁员二次精细化分类工作量。
“分好类的垃圾会不会后续还是混装混运呢?”这是大部分农户最关心的问题,接下来的工作由保洁员用干湿分类手推车到投放点以空桶换满桶的模式分类清运,并查看投放点干湿分类成效后记录在册,形成自然埭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原始台账。记者在垃圾箱房内看到,这本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台账上面记录了每天产生的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数量,台账既是保洁员的工作手册,也反映了东石村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成效。干湿垃圾分类后,湿垃圾直接投放于积肥池内,做到湿垃圾不出村;干垃圾则由垃圾清运公司清运。
为了激励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叶榭镇还根据保洁员记录的投放点分类投放情况及上门督促指导情况,创新性地用“一季一奖”的形式,对垃圾分类较好的自然埭的村民给予实物奖励。
去年8月以来,叶榭镇在原有“大庙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创新,抓住源头分类这个关键点,采用2.0版本加以推进,即“源头分类、定点投放、分类清运、奖励实效”的模式,落实“一户一组、一埭一组、一员一车、一季一奖”的工作手段,不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目前在大庙和东石村试点,推行以来初见成效,计划今年3月起全面推行。”叶榭镇社区服务中心主任赵坚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