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时代发展 解码长宁未来
2019-2-1 10:41:52发布54次查看
近日,区委书记王为人就优化营商环境、城市更新、长宁区深度融入长三角的工作等接受了《聚焦发展解码未来》新华网对话区委书记大型全媒体访谈。
提升营商环境真心服务企业
2018年,长宁的“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以及“验放分离、零等待”等创新举措先后三次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在谈到长宁区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各项工作时,王为人表示:“通过改革,长宁促进了产业全面发展,带动了行业齐头并进,也使得各部门能时刻倾听群众心声、企业呼声,不断调整管理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潜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上海,长宁是最早提出“一照多址”改革的城区。王为人说:“我们推行‘一照多址’改革是为了帮助企业在扩大营业规模时减少制度性成本。按照原有规定,企业每开一个店面都要重新办一套营业执照,这个手续比较复杂,也给企业增加了很多时间、经营等方面的成本。”
如今,“一照多址”“一证多址”的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坚持的长效机制。对此,王为人强调:“目前只要符合‘一照多址’要求的企业,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措施来进行管理,有效简化了各项流程,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
一直走在潮头先列的长宁,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网络监管与服务创新试验区。长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与杭州余杭区市场监管局共同建立了网络监管异地协作机制;长宁与阿里巴巴实现数据共享,切实提升网络监管效能;沪上首个互联网诉讼平台在长宁法院开通……“跨行政区域管理是新课题,在监管中善用互联网思维,不断优化‘互联网+’营商环境,不仅丰富了我们在市场监管方面的新内容,也进一步促进了我们司法环境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王为人说,未来长宁还将进一步探索,希望在长三角区域内的市场监管能有更多城际之间的合作。”
长宁区探索贸易便利化取得可喜成果,配套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从监管方式的“第三方采信”转变为“多方采信”,从“前置审批”转变为“企业告知承诺”,从“物理围栏”转变为“电子围栏”……对此,王为人说:“优化营商环境要注重企业的感受、市场的评价。每一项改革的举措,都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一定要沉到基层一线,才能找到改革的突破点,这样的改革才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
在谈到愚园路城市更新时,王为人表示:“我们要一鼓作气、坚持不懈希望再用一到两年的时间进行整体打造,从线到面进行城市更新,把这里打磨得更好,让游客更愿意深入了解这里。”
不到3公里的愚园路上,集中了108幢小洋房、60幢历史建筑和11处文保单位,经过城市更新后,就像是一座上海微型城市记忆博物馆。“我们对愚园路的改造秉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念,从市井里弄到艺术创意街区,愚园路在一次次‘微整形’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王为人说。
王为人觉得:“愚园路最重要的品牌就是文化品牌。愚园路在上海人的心目当中,是一条很有生活气息也很有艺术气息的道路。所以,我们在城市更新中调整了业态,大力提升老百姓希望得到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并将各种资源与呈现形式进行了新的组合和整合。现在群众对愚园路的评价都是比较好的。”
长宁区的文化特色街区还有更多可能性。“未来我们还将在城市更新中实现空间和功能迭代,促进经济空间与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有机统一,把长宁的文化资源挖掘得更好,把文化故事讲得更精彩。”王为人如是说。
打好虹桥这张牌,唱好文化这台戏!
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谈到长宁深度融入长三角的工作时,王为人说:“如果以虹桥机场为原点,这里与长三角的十几个主要城市的距离都在300公里以内,在新的政策红利推动下,‘1小时经济圈’的加速跑,将大大缩短‘五圈四带’空间距离,有效推动与南京、杭州、合肥、苏州、宁波、嘉兴、无锡、盐城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带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
2018年,长宁区作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提出倡议,联动长三角近40个城市,创建全国首个区域性公共文化领域的合作机制。王为人说:“我们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机制,充分发挥各示范区(项目)的典型示范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加强示范区(项目)之间在公共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走向新的阶段。”
今年3月份,上海市及长三角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大会以及全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将在长宁举办。对此,王为人表示,“在产业发展方面,下一步长宁将不断优化人才服务、提供政策配套,以及环境支持,让更多好产品走出本地,走向长三角,助力长三角的重点企业能够更好走向全世界。我相信,长三角一体化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我们全力以赴把这篇文章在长宁书写得十分精彩。”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