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长宁新闻

老外“东游”见证上海奇迹 穿上“马甲”参与社区治理

2019-1-31 0:00:00发布131次查看

上海是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门户,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区、先行者。40年间,一大批国际友人与这座城市一起经历了中国打开国门的艰辛历程,也见证了上海在40年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各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东方网近期共同策划推出致敬之作——《见证卓越——外国友人亲历上海改革开放40年》。翻阅该书,却意外发现三位洋志愿者,他们不仅或亲历、或见证了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多个“第一”,更是身体力行,成为参与上海社区治理的首批外籍志愿者。

热心老外诺扬的“中国心愿”:要为上海建设贡献到底

土耳其人诺扬在中国学习、生活、工作35年,从留学生,到外交官,再到如今的土耳其某银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和社区志愿者,身份换了一次又一次,他在中国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如今在上海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据统计,在沪常住外籍人口从2000年的4.53万人增至2017年的16.9万,增长近3倍,常住外籍人口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1983年,从土耳其安卡拉大学汉学系毕业的诺扬·罗拿(noyan rona),作为土耳其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前往中国,先在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进修汉语,之后在武汉大学攻读历史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诺扬先后任职于土耳其外交部、土耳其驻华大使馆、土耳其驻上海总领事馆,1999年加入土耳其担保银行,成为该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

诺扬1996年开始定居上海,在长宁古北新区居住了18年,其间参与了荣华居委会组织的各种志愿和公益活动,曾主动提出要资助10位贫困学生。作为古北新区社委会的顾问,他也投入到国际社区的建设工作中,帮助社区内更多外籍家庭融入在上海的生活。

在他的办公室书柜上,堆满了各种荣誉证书和聘书,最多的是为了表彰他对上海城市治理和社区服务的贡献——发放证书的单位包括上海市排水管理处、长宁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虹桥街道等等。很难想象,一个每天从事着“高大上”工作的老外,居然这么接地气,还对上海的城市治理如此上心。脱下西装,穿上志愿者马甲,他或许就会出现在上海的某个路口,参与交通协管、垃圾清理或是不文明现象整改等活动。

在诺扬看来,参与志愿服务,不分中外,不论国籍。上海欢迎来自异国他乡的人融入,而作为居民,自己有责任为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城市贡献力量,并且,只有参与其中才会有满足感。

2012年,诺扬被授予“上海市荣誉市民”,他曾表示,这是自己最大的心愿,也是自己最为珍视的荣誉。“2005年,我获得了白玉兰荣誉奖。我等了7年,才获得荣誉市民。荣誉市民不是每年都有的。而且据我所知,以往的荣誉市民有很多都不在上海了。所以我更珍惜这个称号。”如今,这一心愿已了。当被问及还有什么心愿,诺扬回答,他希望成为为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的“政协委员”。

“小小联合国”里的洋议事员王煊熔:坚持就是胜利

曾获得“2014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2014~2015年度上海市十大杰出志愿者”等荣誉的菲律宾籍华人王煊熔,不仅能带领洋居民们议事参事,如今更是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其生活的华丽家族小区,已成为长宁区试点小区。

在诺杨居住了18年的古北新区,还活跃着另一位洋志愿者——王煊熔,她被居委干部誉为“洋啄木鸟”,也是荣华居委会创立的中外居民民主自治和协商共治平台——古北市民议事厅的成员之一。

作为元老级议事员,王煊熔介绍:“我在这个小区生活了9年了,这几年我都参与了小区的市民议事厅。开会的时候会提出一些主题,或是一些居民生活中的困难。比如,前几个月我们谈到垃圾分类问题。我一直以来对自己家里的垃圾分类有很强的意识。干、湿垃圾应该在家里分类好了再扔到楼道大垃圾桶,但我们楼里没有这方面的提示,所以我就提议每个楼道的垃圾桶旁边都设置分类提示,条件允许的话,放置干、湿分离两个垃圾桶,并且由物业提供如何处理电器、家具等大的垃圾。”

议事厅的运作可以概括为“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辖区居民自主“点单”,议事厅集中“审单”,党组织把关“批单”,有关部门最终“买单”。正是得益于这种民主、高效的运作模式,王煊熔的提议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响应,并且很快得到了落实,而且结果比预想的还好。

作为试点的华丽家族小区自2018年3月30日起实施垃圾分类以来,第一天还有100多户未按新规投放,但目前小区90%以上居民做到了垃圾分类、定点投放。小区设置了四分类垃圾箱房,除了“干垃圾”和“湿垃圾”日产日清,还有废报纸等“可回收垃圾”以及电池等“有害垃圾”,积满后预约高洁公司收运。通过市民中心活动、议事厅等自治平台,老外也都积极行动起来,成为助推宣传的骨干和志愿者。

作为一位在中国生活了30年的“老外”,王煊熔对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触并不比任何一个中国人少。“我希望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王煊熔在采访最后说。

首批外籍平安志愿者哈比:来到上海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申城首批外籍平安志愿者、社区治安巡逻队队员哈比,在父亲的影响下,于2009年来到中国,求学于上海财经大学。如今,他的兄弟也都来到了上海,而他作为一名年轻的外籍居民,则为上海的城市治安、交通管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受父亲影响,巴基斯坦小伙哈比(habib ur rehman)2009年来沪求学,毕业后和父亲、哥哥弟弟都留在了上海,一起经营着一家手工地毯店。几次接触后,哈比对中国警察尽职尽责的印象极为深刻。出入境办证、社区管理、交通执法,在一系列社会活动中,中国警察扮演的各类角色都让他佩服。“一开始,我以为民警和外国人沟通会比较困难,但让我惊讶的是,上海的警察非常国际化。”哈比接触的上海警察中,不少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沟通无障碍。

以前,哈比居住的小区因为非机动车停放位置规划不够合理,常常出现电瓶车、自行车乱停乱放的问题,带给居民们许多困扰,甚至引发纠纷。发现这个问题后,哈比尝试拨打了张贴在楼道内的社区民警联系电话。很快,程家桥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带着居委干部、物业上门走访,最后协调在小区内建起了非机动车棚,将这个家门口的小事妥善解决。

这件事的快速解决让哈比感到很讶异:“真没想到啊,政府解决问题的效率这么高!还有什么比这一点更让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安心、满意的呢?”

仅他所在的长宁区程家桥地区,就有4000多名来自30多个国家的外籍居民。2016年8月,长宁公安分局程家桥派出所在出入境管理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一支由外籍人士组成的平安志愿者服务队。这支外籍平安志愿者队伍有10余人,分别来自法国、阿根廷、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哈比成了其中一员。他们定期在社区开展安全巡逻和协助维护交通秩序的工作。

近三年来,上海推出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烟花爆竹安全管控等一系列新的社会管理措施。哈比作为平安志愿者,也跟随民警进社区、站马路,协助推进了这些新政的宣传、落地。“上海不仅是个开放的城市,更是个不断进步的大都市。作为外国人,我有幸参与见证了这个城市社会管理越来越精细、道路交通越来越秩序井然的发展与变革。我相信,中国会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这里生活与工作。来到上海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哈比用娴熟的普通话说道。

长宁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