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是流经上海的最大的河流,江面宽约550米,古代的黄浦江两岸的大部分地段没有堤岸,而是滩地,所以,古代的黄浦江比现在还要宽;黄浦江把上海分隔为浦西和浦东,古人没有能力在黄浦江上架桥、建隧道,利用渡船是过江的唯一选择,于是,历史上的黄浦江两岸设立了许多的渡口。
古代,渡船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上海的“善堂”(古代对慈善团体的称谓)通过社会募资的方式建立和经营的渡船,称之“民渡”,另一种是政府出资,委托大一点的善堂经营和管理,称之“官渡”,由于摆渡过黄浦江是有风险的,政府对渡口、渡船、渡工等均有明确的规定和强制性的约束,尤其是对渡船的超载、收费给以控制,渡船带有公益的性质,所以,不论是民渡还是官渡,一律为“义渡”。
筑外马路时,在肇嘉浜建桥,以在江海大关之旁,称“关桥”
秦荣光记录的黄浦江对江渡口共有25处,从龙华到苏州河口的黄浦江是最近上海县城的那段,也是渡口最集中的地段,这里由西向东依次有:草庵、周家、高昌、南仓、北仓、永济、张家浜、老白、杨家、关桥等渡口,有些渡口的名称至今仍在,如“老白渡”应该就在今“老白渡路”处,因为在旧沪语音中,“摆渡”与“白渡”音近,这“老白渡”应该是“老摆渡”之讹,犹如今“外白渡桥”是“外摆渡桥”之讹一样,这里应该是上海较早建立的渡口;有些渡口名则必须通过考证的办法,才能弄清其来龙去脉。
上海地区的户籍早已超过三万户,于至元二十九年( 1292)正式划出原华亭县东部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五乡二十六保”设立上海县,而到了明朝,又分上海县西部的“北亭、海隅、新江三乡”设立青浦县,所以,从明万历以后,上海县下辖只有两个乡,即高昌乡和长人乡,今老城厢一带旧属高昌乡。明代,县级的行政区必须建一座城隍庙,而乡及以下的市镇、自然村落也大多有自己的土地庙一司徒庙,高昌乡镇的原址在今高雄路,而高雄路的旧名“制造局路”,而它更早的名字就是“高昌庙路”。1860年高昌庙被“洋枪队”占用为兵营,建筑遭破坏,后来,这里又被江南制造局征用,于是,又在原“立雪庵”旧址,即今半淞园路另建高昌庙,所以,半淞园路旧名也叫“高昌庙路”,大概在1875年后,该庙址被建为营地,庙又不见了,这样就清楚了,所谓“高昌渡”就是后来的江南造船厂附近的渡口,今这里已被划入世博会园区,渡口也消失了。
清末《图画日报》绘“江海大关”
南仓渡是以近“南仓”,或在“南仓”之南的黄浦江渡口而得名的,后改称“南码头”,今南浦大桥即以浦西的“南码头”通浦东的大桥而得名。当然,所谓“北仓渡”又是以位于“南仓”或“南仓渡”之北的渡口而得名,秦荣光时代,“北仓今名董家渡”,显然,“董家渡”名称的出现稍晚一点,可能是在清代中叶以后。
1857年,负责远洋航运征税管理的江海北关在英租界外滩13号建立,也就是现在海关大楼的位置上(今海关楼是1927年重建落成的),原海关旧址修复后重新使用,即取名“江海南关”,在1861年太平军进攻上海时南关再遭破坏:同治年间又择址肇嘉浜的黄浦江边重建新南关,江海南关主要负责近海以及内河运输的征税管理,城墙以东的肇嘉浜上有几座桥,如郎家桥、咸瓜桥等,在江海南关边上的就被叫作关桥,所以这里的黄浦江码头也被叫作关桥码头;清末,肇嘉浜被填平为“大码头街”,也就是现在的复兴东路(东段),桥也被拆了。但是关桥和关桥码头作为俗地名一直到今天,这就是“关桥无桥”的原因了。
《点石斋画报》1891年绘黄浦江肇嘉浜(复兴东路)口“大码头”,这里是官方码头,即后来的关桥码头
若干年过去了,上海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设在“关桥”的水果批发市场已迁出“关桥”,而“关桥”与相邻的黄浦江滨江之地被改造为上海新的人文景点——老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