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输血”提升崇明区医疗水平
2019-1-30 15:22:51发布38次查看
据崇明区消息,血透动静脉内瘘术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关节镜诊疗技术腹腔镜手术……十年间,一大批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填补了岛内医疗技术空白,为患者带来福音。
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人才的支持。2009年,根据上海郊区公立医院的布局,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即崇明中心医院)开启依托新华总院的力量,力争升格为三级医院的征途。在打造三级医院的过程中,新华总院选派45位专家担任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的临床业务科主任、执行主任,并带来了新技术、新项目,促使崇明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填补技术空白
当时,血透室只有十几张病床和一些治疗模式单一的透析设备,难以满足岛内部分尿毒症患者的就医需求。新华总院派遣专家、新华医院崇明分院肾内科执行主任朱淳说,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缺乏、设备配置不足等因素,一些尿毒症患者耽误了治疗,令人惋惜。
不过,如今这一状况已不复存在。在朱淳的指导下,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引进了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等先进的治疗模式,能满足大部分尿毒症患者的需求,还可以救治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症患者。目前,血透室规模超过200平方米,安放着43台血液透析机。崇明尿毒症患者已经能得到与市区三甲医院同等水平的治疗,透析无需出岛。朱淳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朱淳还手把手带教了一批医生,透析前的血管通路手术,以及精准诊断肾病的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均可在岛内完成。朱淳告诉记者,去年一年,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的血透人次达3.6万例,一部分患者还可以在家里接受腹膜透析。
与朱淳有着相似感受的,还有新华总院派遣专家、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泌尿外科执行主任陈建华。当时崇明泌尿外科基础薄弱,医生技术水平有限,仅能开展常规的泌尿系手术,尤其是相当一部分的泌尿急症无法治疗。
这些年,在陈建华的带领下,泌尿外科专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在治疗结石方面,泌尿外科先后开展了输尿管软镜、硬镜,经皮肾镜等微创手术。我们通过新技术,找到身体里的‘石头’,采取精准击破或取出的方式,有效缓解病人疼痛症状。陈建华介绍,与常规体外碎石的治疗方法相比,微创手术避免了反复多次治疗、等待排石过程长、碎石效果不确定性等问题。此外,泌尿外科常规开展腹腔镜技术,如肾上腺肿瘤切除、肾癌根治、除肾囊肿去顶等手术,为崇明百姓带来福音。
除此之外,由呼吸内科执行主任罗勇牵头成立的mdt(多学科诊疗新模式),组合胸外科、医学影像科、肿瘤科等多学科专家,对每一位需要诊治的肺结节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如怀疑是高度恶性的,还能及时制定严密的诊疗计划或密切观察和随访计划,免去病人来回找专家的麻烦,提高了诊治效率;神经内科执行主任王文安长期从事临床一线的医、教、研工作,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以脑血管疾病为主要特色,辅以癫痫、记忆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疾病、睡眠障碍等亚专业为特色的治疗技术。他带领开展的神经心理测试,可以做到对老年痴呆早防早治等。
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目前开展从新生儿至高龄老人患者的各种手术。为何这些手术能够顺利开展?关键在于麻醉师的鼎力支持。新华总院派遣专家、新华医院崇明分院麻醉科主任尤新民告诉记者,如果遇到器官衰退、有合并症的高龄老人,或是器官发育还不完善的孩子等手术对象,该用何种药物、药物剂量用多少、如何操作、在术中出现突发情况时如何应对,这些难点是阻碍手术开展的关键,也是好的麻醉师存在的意义。
尤新民的到来,让崇明不少手术的开展突破了不可能,创造了诸多的第一次。作为一名新华人,尤新民自1978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新华总院从事麻醉工作,曾长期担任新华医院麻醉科主任,被称为新华医院麻醉第一人。在崇明的这些年里,尤新民亲自带教年轻医生,教导他们如何做好手术前期的麻醉方案,指导他们如何做好术中的麻醉。尤新民说,麻醉师相当于掌控人员,每台手术注意力都要高度集中,容不得半点懈怠。经过多年的实践,科室整体业务能力水平稳步提升,麻醉师都能独当一面。
如果说麻醉师是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者,那么医学影像科医生则为精准治疗患者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作为新华医院派遣专家,医学影像科执行主任李文华介绍,这些年,医院引进了多台先进设备,如世界上最高场强3.0t的和具有先进技术的磁共振成像(mri)仪器、上海市第一台最先进的乳腺能谱钼靶(cesm)机器等。
这些先进设备当然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尤其是在李文华的带领下,影像医学科医生的业务水平逐渐提升,能根据影像数据精准判断分析被检查部位的组织、器官有没有病、是什么病、确定病变的范围和程度等,从而给患者提出和制定如何随访复查、是不是需要治疗等等建议,尤其是在早期疾病的确定性上,更有利于专科医生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尽快接受治疗。
患病、治疗、康复是疾病发生发展到痊愈的过程,近年来,康复医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2011年8月,随着康复医学科主任杜青的到来,岛上的康复技术和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在崇明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杜青带领团队开展全区中小学生脊柱侧凸筛查和康复诊疗工作,完成全区近80所中小学、4万余名学生的两次早期筛查、矫形并作相关指导。脊柱侧凸患病率由原先的2.52%降至2017年的1.35%,实现脊柱侧凸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走访400多户残疾人家庭,为残疾人家庭配置轮椅、拐杖等辅具,为长兴岛、横沙岛残疾人开展足部评估、配送矫形鞋300余人。同时,康复医学科走进崇明区培林学校开展医教结合项目,为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评估和学校康复训练指导。
2015年,崇明区脑血管意外康复救助项目正式启动。从启动至今,杜青和康复科医师一起走访18个乡镇,共300多个脑卒中患者家庭,为他们提供家庭康复宣教、上门康复服务,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水平、预防继发畸形,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家庭护理负担。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科倪建俐主任被派遣来崇后,一直致力于中医特色项目开展,着力宣传中医文化,打造中医品牌。相继推出冬病夏治冬令膏方等特色治疗,在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骨关节炎、妇科及肿瘤等慢性疾病的调理方面取得良好疗效,并大力开展健康科普讲座,灌输大众健康理念,为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提供相应的支撑。
守住生命防线
如果说医院是捍卫百姓生命和健康的保障,那么重症监护室(icu)就是生命的最后一道屏障。2010年,新华总院派遣专家宋志芳的到来,为icu的成长发展注入强大力量。
从事急危重症专业二十余年的宋志芳,抢救过无数急危重症患者。在她看来,icu医生要具备非常扎实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基本功,并能够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各种病人的突发情况。尤其是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更是刻不容缓,必须当机立断给予治疗,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
宋志芳带来了新理念——提前使用气管插管和呼吸机,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这大大提升了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给病人争取到了治疗时间。宋志芳说。在宋志芳的组织协调下,icu还设立了二线值班,保障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不仅如此,宋志芳更是用实际行动激励着同一战线上的队友:哪怕患者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不能放弃,要尽最大的努力把患者救回来。有一次,宋志芳接诊了一位患有急性心梗的65岁男性病患。当时患者情况非常严重,经诊断为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宋志芳带领医护团队立刻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除颤成功后,本以为会稳定下来,没想到不一会儿又出现室颤,医护人员继而再进行除颤。因患者心脏电活动极其不稳定,一次次的发生室颤,宋志芳和医护团队多人接力实施心肺复苏,反复进行除颤、复律。经过5个小时的胸外心脏按压和累计近30次电除颤,患者心跳呼吸终于恢复正常,也逐渐恢复了意识。此时医护人员早已体力透支,而这样的事件却时常在icu上演。
除此之外,宋志芳还在2011年开办了首个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开展危重病综合救治与进展,呼吸机技术临床应用与进展等多项课题培训,带领科室医生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受到了来自国内各省市同行的认可。
上海新闻